
就业见习制搬走求职路上“绊脚石”应届大学生在见习岗位上重获自信
陈苏灵在工作中。■摄影 罗菁
■劳动报首席记者 罗菁
6月,正是高校毕业生准备告别校园,步入职场的时候。在广东路上的世界贸易大厦办公楼内,敲打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陈苏灵正忙着联系候选人。
这位上海杉达学院国贸专业的本科生,曾经历过“海投”简历无果的迷茫和纠结,最终却通过自己此前从未想到的一种方式——就业见习来成功“上岸”。
一度遭遇求职无门尴尬
简历上,陈苏灵的“亮点”频频。在校期间,她每年都拿到过奖学金,并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学生,曾担任过学校的学生会干事、班级的学习委员。实习经历方面,去过物流公司的信息化部门,也去过数字科技公司负责过数据库……
即便如此,陈苏灵在求职季的初期却并不顺利。“大学四年学下来,发现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相比凤毛麟角。”陈苏灵表示,一般来说,外贸和物流是其所学专业首选的就业方向,但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这两个行业目前依然处于复苏中,提供的应届生岗位有限。
在各种招聘会上,陈苏灵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尽管她已经调低了心里预期,可“僧多粥少”带来的是不小的求职竞争力度。
在求职过程中,她萌生了“转行”人力资源的念头。应届生进入外贸公司,一般刚开始都是从事单证员的工作。岗位前期内容相对单一,加上要和国外客户频繁沟通,免不了不定时加班。而且,她在实习中发现,部分工作内容已经开始被自动化等替代。然而,转行说起来简单,真找起工作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陈苏灵很快发现,“零基础”和“缺经验”成为自己最大的阻碍。
就业见习提供锻炼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上海市就业见习基地的金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收到了陈苏灵的简历,尽管其专业与招聘岗位似乎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基地负责人陈薇娜告诉记者,公司愿意给这位应届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
今年年初,陈苏灵便以“见习学员”的身份进入公司,学习“人事助理”的工作职能。
“她的进步还是比较大的。”作为陈苏灵的指导老师,李晓元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综合性人力资源公司,企业比较看重的是人员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在这些方面,她做的都不错。”
“其实,最初时我们最担心的不是其专业不对口,而是合作和沟通。”李晓元笑着表示,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应届大学生以上网课居多,缺乏彼此间的交流是否会影响到团队的协作能力,这一度让企业有所担心。
好在,陈苏灵的表现让人放心不少。她不仅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而且在遇到突发难题时,也主动和团队人员沟通,积极聆听他人的意见,得到了公司的总体认可。
收获岗位开启职场未来
让陈苏灵高兴的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金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已经正式与她“签约”,即将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说起来,真得感谢职业见习给自己的机会。”陈苏灵告诉记者,尽管是“从零起步”,但带教老师并没有“嫌弃”她,而是手把手教会其工作流程和相关内容,这让自己心中“有了底气”,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到了7月份见习期结束后,我们就会用正式员工的标准去考核她。”陈薇娜指出,其实在为年轻人参加实践提供了更广阔平台的同时,职业见习也帮助企业减轻了用人成本,扩大了人才选择的渠道,可谓是“双赢”。
解决职场“最后一公里”难题
记者手记
从象牙塔到社会,应届生的求职过程中究竟会遭遇哪些困难?“缺乏工作经验”和“眼高手低”一定排行靠前。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求职中有55.0%的受访应届生感到自己线上求职经验不足,表现欠佳,46.0%的受访应届生指出自我定位不清,就业目标模糊。
对此,很多应届生也不服气,在他们看来,既然自己尚未进入职场,谈何经验,所谓的技能又从何而来呢?
就业见习,无疑是解决这个尴尬的一贴良方。从2002年至今,上海青年就业见习政策屡次升级,已更新至“4.0版”,最新发布的“学员推荐制”更是要求对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的见习学员,见习基地原则上均应予以录用。
以陈苏灵所在的静安区为例,目前共有见习基地40家,外派单位60家,可提供217个见习岗位。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见习基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毕业学年学生通过毕业前的见习,提前储备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零时差对接;另一方面,静安区每月向见习基地收集汇总当月见习学员招募岗位清单,发放社区,同时结合职业指导开展推荐制见习工作,每年均有求职者通过推荐制走上见习岗位。
而在全市,见习基地的总体规模已超过了750家,近三年就新增见习岗位2400多个。针对大学生缺乏就业经历和职业经验的短板,上海青年就业见习机制支持年轻人进入企业锻炼,提升就业能力,为就业的“最后一公里”铺就宽广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