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绿色成为人民城市的动人底色——“开局之年”看上海绿化市容成就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上海绿化市容行业聚焦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等重大民生项目,着力打造公园城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始终为让绿色成为人民城市的动人底色而奋斗。
环城“织”带
“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中的“一带”,即2021年全面启动建设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围绕城区“编织”生态公园带是当前上海建设公园城市、“千园之城”的“主战场”。
环城生态公园带是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
通俗来讲,就是“一大环”和“五小环”。“一大环”主要由“环上”(98公里外环绿带)、“环内”(楔形绿地)、“环外”(生态间隔带)构成。“五小环”指的是“五个新城”绿环。
目前,浦东沔青公园、金海湿地公园等首批7座环上公园已建成开放。闵行春申公园、锦梅公园等第二批10座环上公园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建成开放。今年,上海还将推动9座环上公园实现开工建设。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环城生态公园带目前尚存多个断点和服务盲点,为此,上海已建成15公里外环浦东段主干绿道,启动了8处外环绿道断点建设,并推进12个新建、改建外环驿站项目,有两座驿站已建成开放。
今年,上海计划建成14公里外环绿道,实现4处外环绿道断点的贯通,推动21个外环绿道断点项目开工,建成8座外环驿站,推动5座外环驿站开工。
“五小环”方面,根据“五个新城”绿环专项规划,未来,五个新城要确保5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滨水公共空间、5公里进森林,实现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上海正对标今后3年“每个新城绿环每年造林3000亩左右、主环内绿道贯通10余公里以上、主脉内水环贯通整治不少于10公里”的建设目标,全力推动已出台的市级支持政策、各类专项规划和新标准导则的实施,加快推进新城绿环主脉贯通和重点示范样板段建设。
今年,每个新城计划建成10公里以上的绿道,新增3000亩左右的森林,形成环新城森林公园群总体规划布局和实施计划,完成数个森林公园建设方案并启动实施。
“千园之城”
围绕“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目标愿景,上海近年来持续提增公园数量,做好“+公园”,逐步形成布局均衡、形态合理、特色鲜明的城乡公园体系。尤其是“小、多、匀”的口袋公园,缓解了全市公园绿地布局盲点问题,受到市民称赞。
截至2022年底,上海城乡公园总数达670座,其中,城市公园438座、口袋公园172座、乡村公园59座、主题公园1座,基本实现市民出门5—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的城市生态格局,极大提升了全市公园绿地的景观品质、服务效能、生态效益。预计到2025年,上海公园总数将超出1000座。
在做好“+公园”的同时,上海推动“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公园的内在品质和管理服务能级,通过免费开放、延长开放、提升品质、拓展功能、促进融合共享等方式,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是坚持公园姓“公”,扩大开放力度。2020年以来,先后有桂林公园、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上海植物园、曲水园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全市城市公园中的收费公园减至12座。同时,一大批公园延长开放时间。2022年,上海在册城市公园438座,其中404座延长开放,368座全年延长开放,255座全天开放,新入册的城市公园一律延长开放。
其次是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上海自2022年起推动公园打开围墙,中山公园、复兴公园、鲁迅公园、静安雕塑公园、和平公园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公园已陆续打开围墙,将公园内部的生态资源、文化活动和服务设施向社会进一步开放共享,打造更多有温度和风情的城市“会客厅”。
围墙打开的同时,公园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完善设施与服务,加强养护、巡逻和保洁频次,充分提炼公园特色、讲好公园故事。
从2021年起,黄浦、静安、徐汇等7个区的15座区属公园以及3座市属公园与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8座高校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加强公园与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今年,“公园+”活动已拓展至全市16个区48家公园。
为满足市民日益突出的宠物遛弯、亲子游园、休憩健身等多元化游园需求,上海绿化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宠物友好公园,开辟儿童友好空间,因地制宜从体育、文化、音乐、艺术、科普、红色资源等元素的角度出发,开展“青绿生态·如画申城”写生绘画作品巡展、“着色·追梦”创意造型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围绕“千园之城”建设目标,每年新增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乡村公园等各类城乡公园120座,全力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开放共享
许多存量资源转变观念后,也能为公园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至“十四五”末,上海将推进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开放空间约100万平方米,改造成35座以上的口袋公园,并达到空间可达、活动可容、景观可赏的开放要求。
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积极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按照“能开尽开、分类指导、安全有序、分批推进”的原则,通过围墙(围栏)的打开、退界等多种方式打开附属绿地。2022年,2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试点完成开放共享,开放绿地约19万平方米,改造成口袋公园9座。
经过几年的努力,民防苑、上海体育运动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展览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奉贤沈家花园等一批典型项目取得良好的开放效果,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今年,上海已形成单位附属绿地开放项目清单,总计65个项目。
截至2022年底,上海森林面积达189.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51%。
为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态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上海林业部门探索建设开放休闲林地,2019年至2021年,累计建成8个大型千亩开放休闲林地,通过完善步道、增加休憩设施、提升林地景观等措施,让“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成“可穿行的绿洲”。
2021年起,上海还启动建设小微开放休闲林地,2021年、2022年累计建成小微开放休闲林地54个,为市民休憩、健身、游玩提供了更多选择。
各区也依托现有林地条件、周边资源和历史人文等,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开放休闲林地。比如,崇明、青浦、金山、松江在森林基础较好、居民聚集的区域建设了一批林水相融、风景秀丽的千亩开放休闲林地和小微开放休闲林地。奉贤、宝山在村民集中、森林基底良好的生态公益林内,通过景观提升、增加休憩游乐等设施,打造了一批四季分明、春赏花秋赏叶的小微开放休闲林地。
市容提质
市容环境是城市“软实力”之一。上海持续推进“美丽街区”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徐家汇中央活动区、曲阳巴林路周边区域、南京西路高端商务区等554个“美丽街区”。
“美丽街区”不仅美丽,还有温度。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与市委统战部等部门建立“同心共美”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新增、优化、提升、共享一批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力争用3年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优化提升座椅1.5万余处,并探索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认捐认养等社会共治方式,努力实现“小座椅、大关怀”。
上海还完善市容环境观察点制度,通过已建成的72个“市容观察点”,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身边市容环境的自律自治,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
根据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上海以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安全有序、开放包容、体现品质等为原则,积极平衡“烟火气”与市容环境的关系,吸纳165条社会意见建议,修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
近年来,上海景观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提升苏州河景观照明品质,持续推进重要商圈景观照明建设,优化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布局。
按照“一商圈、一主题、一特色”的工作要求,上海积极推进徐家汇、小陆家嘴、南京东路、南京西路等重要商圈景观照明的提升改造,目前已完成4个商圈景观照明提升改造设计方案,各区正加快推进建设,部分项目已在“五一”假期前亮灯。
与此同时,户外广告布局和招牌设置不断规范并优化。根据《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2023—2027)》《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要求,上海持续对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高架高速沿线和“五个新城”等区域的违规户外设施开展专项治理,与市城管执法部门联合印发市级督办治理清单,并会同市级城管执法部门对历年治理未完成的重点任务进行提级执法。
根据已编制完成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导则编制指南》《上海市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户外招牌设置导则》,上海市容部门优化审批备案流程,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并引入社区规划师等强化招牌设计,引导户外招牌设置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
巩固实效
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已近4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分类意识深入人心。2022年,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和超特大城市的评价中,上海始终保持前列。
今年,上海将持续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引导市民进一步固化垃圾分类文明习惯。
一是抓好常态长效机制,继续采用随机暗查的方式,定期评估、定期通报,紧盯居住区和各类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为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和环境。
二是落实精细化管理,制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按照与市民出行路径相匹配、与人流密度相匹配、与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原则,动态优化调整全市废物箱配置数量,另一方面,以广大市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一小区一方案”,营造“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分类投放环境。
优化布局
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厕所革命”,逐步实现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注重城区到延伸郊区”“从环卫为主到社会为主”“从新建为主到改建为主”“从建设为主到服务为主”的转变。
目前,上海已有2900余座环卫公厕、约1万座社会公厕,包括花园公厕、生态公厕、智慧公厕、无性别公厕、景观设计公厕、人文关怀公厕等十几种类型的示范型特色公厕。
上海公厕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涌现了一批创新模式。比如,静安区李影的跟踪式保洁模式、浦东新区的居家式保洁模式、黄浦区外滩滨水区的“四件套三步法”保洁模式;“四心”(热心、细心、耐心、虚心)、“三服务”(微笑服务、站立服务、双多语服务)、“四个一”(搀一把、问一声、望一下、送一程)等服务方法。
今年,上海将持续优化公厕布局,优化男女厕位比,加大配建第三卫生间和适老化适幼化改造的力度,积极落实公厕管理主体责任和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有序推进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厕实行24小时开放,鼓励沿街单位厕所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