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北医院:解决群众就医“三件心事”
2022年11月底,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迎来建院50周年。在一座三甲名院林立的城市,随着医改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二甲综合医院如何精准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百姓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健康利益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规范、便捷的诊疗服务,守护好居民健康。”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这样回答。
近年来,市北医院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已连续十五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建设胸痛中心解决“揪心事”
市北医院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急救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主要承担着辖区近60万人口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和慢性病的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任务。
经过深入调研,医院发现彭浦新村这个当年上海有名的工人新村里,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攀升,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当时,一个偌大的彭浦新村地区一直没有胸痛中心,一旦确诊只能将患者转送至5公里外的三级医院,这给病人的急诊救治、出院随访、康复指导等带来诸多不便。
“群众有呼声, 我们有应声”,医院直面周边百姓发生胸痛无法就近救治的“揪心事”,在静安区卫健委支持下,集院内院外之力,从硬件、软件等方面加快推进胸痛中心建设,整合了医院的临床、行政和社会资源,包括120医疗急救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专业科室,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专门为胸痛患者开辟绿色通道。近3年,该院胸痛中心先后接诊胸痛患者近2000例,抢救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高危胸痛患者320多例,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救治能力。
市北医院代表参加北京胸痛中心授牌活动。宫月华供图
47岁的窦先生因高血压、糖尿病到市北医院就诊,期间突发胸闷、胸痛,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医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急救流程,所有人员即刻到岗。病人还在急诊,心电图已传到医院胸痛中心微信平台。5分钟后,窦先生到达导管室,医护人员已经做好术前准备和疫情防护等工作。救治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谁知,导管穿刺针刚穿刺成功,患者突发室颤,经过3次除颤之后,患者症状仍未见好转,危急时刻,医护人员一边实施心肺复苏,一边紧急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最终成功开通闭塞血管,植入支架,患者生命通道被打通。从穿刺到开通闭塞血管,整个过程仅用了53分钟,远少于规范要求的90分钟。
近5年,市北医院先后建成了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和儿科中心,填补了静安北部地区多个医疗空白,为社区居民解决了许多‘揪心事’。”
运用人工智能解决“烦心事”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各类眼病患者基数巨大,相形之下基层眼科医疗资源明显不足。缓解供需不平衡,人工智能发挥很大作用。
市北医院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立上海首个人工智能眼科应用示范基地,先后5次举办中国眼科发展新引擎高峰论坛,组织社区医生学习诊断知识并进行眼底拍照人工智能筛查培训等。在此基础上,市北医院率先运用眼底照相人工智能筛查技术,在社区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和眼底慢性病筛查,实现了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眼底照相AI筛查到如今的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加眼底照相双模态AI筛查的“双级跳”,让更多患眼底疾病的社区居民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近3年,市北医院已为3万多名群众筛查“糖网”和眼底慢性病,真正使慢病预防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推动慢病管理精细化、一体化发展。
牵头医共体解决“操心事”
在静安区卫健委支持下,市北医院牵头组织静安区北部医共体,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先后成立了17个临床专项工作组和影像、心电、消毒供应、临检、眼科阅片、内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病管理等7个“中心”。
市北医院综合“专科联盟”和“医联体”优点,通过专家到社区坐诊、开通转诊转检绿色通道、会诊、建立影像和检验平台等,同时把区域医疗中心力所不能及的疑难杂症上转至三级医院,经过治疗后,再将康复期患者下转至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康复专科医院,真正“疏通”了上下联动的就医通道,打造“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与健康管理体系,推进医共体内医疗质量的同质化管理,闯出中心城区区域医共体“静安模式”,丰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项目,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改扩建后的市北医院血透室配置了先进的透析机。喻文龙摄
市北医院还调整发展战略,把康复医学作为医院学科发展重点之一,从床位、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专业的康复团队定期对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和指导,努力满足静安北部地区群众的康复需求。家住彭浦新村的方阿婆因脑溢血被送到市北医院,还没出院,市北医院已与医共体成员单位彭浦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为她制定了3个月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案,让方阿婆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责任编辑: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