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益慈善共发展! 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公益慈善论坛暨首期静安公益组织发展圆桌会议举行
作者: 上海电台记者刘康霞

12月2日,新时代“共益·共话·共发展”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公益慈善论坛暨首期静安公益组织发展圆桌会议在张园举行。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市静安区地区工作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产业投资俱乐部、上海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主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静安着眼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全区社会组织一千余家,其中公益性社会组织占50.2%,一批杰出的社会组织及领军人才分别获得联合国、国家部委和市区的大量荣誉表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一直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院文化,凝聚校友力量,推动社会各界人士持续关注公益慈善。自2014年起,连续举办三届上海交通大学公益慈善论坛,提升公益慈善理念,传播公益正能量。本届论坛,交大安泰通过和静安区共同组织,希望未来的公益慈善事业具有国际视野、尊重中国国情、协同各界资源,探索“共益、向善、共发展”的新模式。
此次静安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战略合作正是推动打造社会治理、公益慈善发展共同体和政校社企协同合作“共益”模式的重要探索。现场,4位嘉宾分别就志愿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分享。

静安区大型国有企业静安置业集团董事长时筠仑从城市建设角度,分享了美好城市的理念要素、公益在美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公益实践的案例。作为本次会议地点张园的业主方,时筠仑一直致力于静安城市建设,践行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参与居民美好生活改善的点点滴滴。
在国有大型证券金融企业海通证券党群部主任胡海蓉的分享中,她介绍了海通证券在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和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的“海通经验”,形成五位一体的精准的扶贫策略,为在场的专注乡村振兴的企业和组织提供了参考。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交大安泰中国CEO俱乐部理事长、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均豪也分享了均瑶集团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均瑶集团从创业之初就投入到全球公益慈善事业中,把公益慈善纳入战略角度,长期试点产业和公益结合,先后投入20多亿元用于光彩项目帮扶,3亿多元用于各种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陈振民强调共同富裕中公益慈善力量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十四五”规划将慈善事业纳入第三次分配的助力下,公益慈善事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公益慈善力量的加入让细微的诉求得到回应、支持,补齐社会建设发展功能,更全面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本次活动中,静安区30余家公益组织负责人、30多名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企业代表围绕“公益组织发展”议题展开交流,根据会前调研,参会人员分别在“共益——公益组织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共话——商业向善推动公益组织发展”、“共发展——协同发展助推公益生态建设”三个议题中自由互动。
在圆桌交流环节,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郑丽君、梦想加油站青年发展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王勤智从公益组织实务的角度分享了公益组织发展历程中的思考和探索。郑丽君提到:“一个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专业人才体系的建立、社会资源的链接,更重要的是坚持初心,这是解决发展路上每一个难题的秘诀。”王勤智的公益之路起源于一次支教活动,让他产生了通过教育帮助西部地区孩子梦想“加点油”的公益想法,如今,他的梦想加油计划已经在云南、贵州、新疆等区域学校落地。在他看来,公益组织的发展就是要探索,要深耕,在过程中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加入、支持,成为公益慈善的“自来水”。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则认为新形态的公益发展方向是让公益走向公众,推动公众参与。在公益组织发展中,可以多考虑如何拓宽公众参与的通道,随手公益、参与公益活动、成为志愿者、月捐人,公众参与汇聚起来的力量将会是推动公益组织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最强大的力量。

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上海静安区地区工作办公室签定公益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社会建设领域落地人才培养、发展咨询、智库建设、共创基地等实质性合作,为静安区公益组织发展建立长效的的合作机制。
此前,在由静安区地区办与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发起的“聚变计划”静安区公益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就聚焦“品牌建设”、“项目合作”、“课题研究”、“公益传播”等方面开展互动,也在城市文化阅读、青少年综合实践、健康公益科普、乡村振兴交流等多领域落地公益合作。本次活动中,也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企业与静安区公益组织携手共建合作清单,部分代表进行了结对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