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临时托育之难,静安“宝宝屋” 来了!上海将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如今随着多孩家庭越来越多,祖辈帮忙照看孩子,成了很多双职工家庭的“标配”。可老年人也有精彩的老年生活,如何让“老”人在育儿过程中,拥有“喘息”的空间?即便是年轻父母带娃,也会遇到出门办事的“尴尬”时段,宝宝该交给谁来临时照顾呢?
如今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在党群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中心、公办示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中灵活设置,通过加一点安全保障设备,多一点游戏探索区域,增一点开放温馨的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让1-3岁年龄段的婴幼儿享受到便捷、优质、科学、多样化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
“一老一幼”既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更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大事。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上海全市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71家,实现街镇全覆盖向片区延伸。在普惠性托育点的基础上,今年上海开启试点推进社区托育点“宝宝屋”,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老少各有所乐
“帮孩子带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围着外孙女转,我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家住常德路的李阿姨很喜欢跳舞,常和姐妹们相约江宁路街道老年大学学跳舞。两年前,随着外孙女的出生,需要照顾孙辈的她不得不暂时给她的“爱好”按下了暂停键,这也让她心情有点低落。
但最近,她的舞蹈课终于又能重启了。因为江宁路街道社区宝宝屋(昌平部)开了,李阿姨每周都会帮外孙女预约宝宝屋,而李阿姨老年大学舞蹈课也在同一个地点,“宝宝在宝宝屋玩,我在老年大学上课,大家一起来一起回家,真的开心!”
除了老人,年轻父母平常出门办个事,也不用到处找可以照看孩子的地方。“宝宝屋”室内两间教室分为“融融活动馆”和“暖暖活动馆”,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运动、游戏和生活区域。教室外的空间模拟自然情境创设了大熊猫主题“亲亲竹园”,可以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材料,开展创造性游戏,可同时容纳20位左右1-3岁年龄段婴幼儿活动。
作为“宝宝屋”的第一批“体验者”,张女士说:“宝宝屋毗邻地铁口、交通便捷,地方是街道的场地,还有专业的老师照看,我把孩子交给她们非常安心、放心,宝宝还很开心,入园前她学着与小伙伴相处,而我能够腾出时间做点自己的事情。”
标准化宝宝屋推广,满足更多需求
除了设在居民区里的宝宝屋,江宁路街道还有开设在幼儿园里的宝宝屋,“南阳实验社区宝宝屋”就在南阳实验幼儿园内。作为全市首家在幼儿园内建立的嵌入式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在环境优美的校园内,两间联通的教室,及室外活动空间,可同时容纳15位1-3岁年龄段婴幼儿,更突显“蒙宝之家,笑融融”的特色。
开设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的“江宁路街道社区宝宝屋”,整个大厅是“宝宝屋”的综合服务区域,承担着接待、服务咨询、晨检、母婴照护等功能。室内两间半开放教室及室外活动空间,可同时容纳45位1-3岁年龄段婴幼儿。“宝宝屋”建设在为老服务中心内,更突显“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照顾幼儿的老年人还能在长者食堂就餐、活动等,建设期间就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与支持。“让经历和阅历丰富的老人和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孩,这一老一小”经常在一起,也许会收获一些奇妙的反应和效果”。
据了解,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江宁路街道还将在更多的幼儿园内、居民区内,建成一批社区“宝宝屋”,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便捷地享受到多元、优质的托育服务。江宁路街道已经将蒋家巷居民区、吴江幼儿园、余姚路幼儿园三处纳入新一批“宝宝屋”的规则建设中。同时,静安区各街镇也将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
课后服务再升级,提升幸福感
2022年初,静安区以江宁路街道试点建设社区托育“宝宝屋”。截至9月,江宁路街道共计开设了3家社区“宝宝屋”,分别位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南阳实验幼儿园内,共计可为周边提供90个计时制托位。静安区教育局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率先打造了社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
此外,在“双减”政策下,静安首创“三段式”服务样态,为3万余名学生提供免费优质课后服务。在托育领域之外,江宁与教育局共同合作、试点探索,推出“社区合作新课表”,助力“三段式”课后服务再升级。通过“送进去、引出来”,整合社区优质课程资源,50多位名教师、名教练,以多种形式,为江宁社区的7所学校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近20门课后服务课程,全年送课达2000余学时,8万余人次学生受益。
下一步,江宁路街道与教育局将继续探索,针对社区内学校15-18岁青少年提供真情景职业感知和职业体验,以及高质量职业规划指导服务;结合“白领驿家”建设,围绕商圈打造“江宁白领学苑”;开发生命教育核心课程,通过终身教育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通过“教育友好型社区”六大领域,惠及社区全龄段人群,以春风化雨般的治理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认同感、参与度,以社区教育提升社区黏性,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能,让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
作者:荀澄敏
编辑: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