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店书店文印店与“一网通办”搬进小区,临汾社区居民家门口有了“数字小屋”
在临汾社区,家门口的“数字小屋”已经成为小区居民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亮丽名片。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周活动上,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五新”数字家园建设作为社区生活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案例展示。在临汾社区,家门口的“数字小屋”已经成为小区居民高品质美好生活的亮丽名片。
办事不出小区
晚上九点,闫女士推开临汾路街道“数字小屋”玻璃门,在自助买药机前点选,通过支付宝扫码后就拿到了要买的创可贴。“晚上削苹果,不小心划了手指,家里创可贴用完了。”她说,最近的药店出小区也要500米,叫快递的话,运费比创可贴的钱还贵。最近“小屋”增设了自助买药机,没想到真的买到了,非常方便、及时。
这个15平方米“数字小屋”拥有“一网通办”自助机、AI“一分钟诊所”、水电煤缴费一体机、网上图书馆、共享打印机、自助买药机,面向居民24小时开放。运行半年来,已经服务居民三百余次,且“数字产品”品类还在不断增加。
9月1日开学,“共享打印机”是学生和家长们眼中的宠儿,帮助孩子们打印暑期作业、绘画作品、上学返校各类材料等,络绎不绝。社区居民只需通过微信注册即可享受一键快捷打印,支持多种格式的照片和文档,解决了居民临时打印需求。王先生的孩子每月都要参加棋类比赛,需要填写相关表格,现在他再也不用担心到处找打印店了。
小屋虽小但功能多
“居委会周一到周日每天有人上班,从上午8点30分到下午5点,晚上6点半到8点半,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即便这样,总感觉为居民办事时间总是不够。”居委会干部小高说。
有时居民会请居委会帮忙打印应急的证明材料,有老人请居委会帮忙缴付水电费,虽然是“小事”,但在居民心中是“急事”,居委干部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帮忙。
现在,小高虽然依旧繁忙,感觉却不一样了。居民自己随时可以在“小屋”完成这些“小事”,居委干部教会了老人们用缴费自助机,“小”老人教“老”老人,原来不熟的邻里熟络了,老人们会用各类数字工具,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居委干部可以把手上忙“小事”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到走家串户了解情况、解决其他困难事”。
“数字小屋”延伸了街道、居委会的服务功能。这样无形之中延长了居民享受社区服务的时间。”小高介绍, 小屋里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终端使用最多的就是就医记录册更换、离线码打印、三金账单、电子证照调用等功能,100项左右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个人事项自助办理需求。除此之外,小屋的在线问诊、测量血压也是非常受老年居民欢迎的内容之一。
“数字融合”组团式服务
临汾路街道“数字小屋”集中“三店一院一端”,即药店、书店、文印店、医院、一网通办等简易功能,看似“小微”功能融合,实际上却体现的是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心为民办事的情怀。
前期,街道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在不断开发“民情日志”信息化工具数据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社区心愿码”平台,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在线汇集社区新基建需求,通过“数字驾驶舱”对问题需求进行初步分析,对于有可行性进行社区协商征询,全流程跟踪解决。
“社区心愿码”筛选居民便捷就医、开展文化活动、亲子服务等最大期望值,街道发挥上下衔接、左右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化党建平台资源,获得市区条线部门大力支持,争取市区项目试点,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作为补充,实现民生服务小微功能数字组合,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在“数字小屋”周边,居民期盼的自助健身“魔镜”、自动乒乓球机器、机器人五子棋等,实现数字化、人性化、精细化的组团服务,补充和衍生公共服务。居民从社区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实践者”,居民自治积极性和社区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人人与共”的数字家园初步形成。
下一步,临汾路街道将在其他有条件的小区继续开展“数字家园”建设,分析需求、对接资源,进而形成一张更加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数字”15分钟便民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