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这个街区也有了“居委会”,“支部建在路上”让矛盾化解在街区
临汾路街道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将支部建在路上”,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了一支服务于街区的力量。
在静安区岭南路开餐饮店的店主俞迎春,每天一早一晚都要在岭南路上走一走:看看街边有没有乱停车、乱摆放,街面是否干净整洁,与其他店主聊上几句,问问大家当天生意怎么样。俞迎春是岭南路的“路段长”,街面出现情况、商户遇到难题,都可以通过他找到“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再联系到街道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是临汾路街道近年精细化治理街区的一个创新举措。“临汾路街道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2.21平方公里面积有700多家小商户,他们是创业者、劳动者,服务着社区居民的生活,也应是街道、居委服务的对象。”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波说。在居民区,有党总支、居委会工作人员服务居民;但在集聚着很多小商户的街区,往往缺乏专业化的服务力量。临汾路街道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将支部建在路上”,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了一支服务于街区的力量,将街区的矛盾化解在街区,让松散的小商户有了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韧性。
小街危机化解了
短短600米的阳曲路沿街有20多家小店铺,浸润烟火气,生意红火,号称北上海的“小黄河路”。但光鲜的背后却藏着一条脏乱差的小街。
小店铺背后有一条小街,为拓展经营面积,小店铺纷纷将小街作为后厨,堆放垃圾杂物、露天洗碗洗菜等。小街终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小街的一侧是道围墙,围墙背后有一个大型居民区。一墙之隔的居民,因不堪忍受脏乱差的环境,与小店铺经常发生口角。
为改善环境,街道希望能对小街进行整治,并通过后续管理维护好环境。第三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熊建平一家家走访小店铺,了解店主的想法,并邀请小区居委会、居民代表与小商铺面对面“吐苦水”,一起商议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协商,大家同意:由街道出资对小街进行平整地面、疏通下水道等美化改造,打造小街干净整洁的面貌。居民与小店铺签订了《阳曲路餐厅街后巷保洁协议书》,由小区与小店铺每月缴付一定管理费,聘请小区物业对这条小街进行常态化保洁管理。原本矛盾重重的小街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街区就是一个小社区,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很像居委干部,要做好社区与街区的‘连心桥’,做好接商户之间的‘润滑剂’,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街区、化解在基层。”熊建平在退休前做过多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在临汾路街道,辖区被分为四个街区,每个街区都有一位像熊建平这样的老书记。街区党支部书记背后还有街道职能部门的支撑,遇到治理难题,通过联席机制共同解决。
店主“路段长”守护街区
走在临汾路街道的小街小巷,会感觉这里虽然老居民区集中,但环境整洁、干净,让人感觉舒心。这背后也有着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的治理力量。
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将小店铺调动起来,从小店铺的党员、积极分子、志愿者店主中,选出33人担任“路段长”。每人负责自身店铺所在的两三百米街区,通过行业自律、路面自治、区域共治等渠道,组织店主们将街面“守”起来。
俞迎春“守护”着岭南路上300多米的一段路。他每天都要“扫街”,目之所及之处,有乱停车、乱摆放或者街面有垃圾等现象,他就会拍照发给熊建平,由熊建平通知街道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置。
路段长已成为临汾路街道街面问题处置中的重要力量。“良好的街区环境维护,需要智慧化手段加人工扫街,路段长是街面上的一双‘眼睛’,能帮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方便我们快速处置。”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俞迎春也会及时关注街面商铺的变化,看到有新的商铺入驻,他会主动走进去看看、和店主聊聊,就好像拜访新邻居一样。“新入驻商户不了解政策,又不知道向谁咨询,我会帮助他们反映给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让他们及时得到帮助。”俞迎春说。
有了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很多小店铺也有了“家”的感觉,他们主动服务社区、服务周边居民。750多家商户中先后涌现了5支志愿者服务队,包括理发、餐饮、摄像、医疗与教育等方面,经常举行社区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展开各项活动156场,服务人群覆盖8.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