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长”的故事 | 张苏苏:老人家的刷屏感谢,是我的“高光时刻”
“团长”小传
静安区天目西路一小区团长,企业财务人员。被居民称为“苏团长”。
根据老年人的口味为他们定制精细化团购,从价格、质量和心理上满足老年人的期待。
“团长”自述>>>
其实我姓张,只是因为微信名有个“苏”,所以在天目西路小区里,大家都喊我“苏团长”。一开始我为大家团的都是些必需品,后来有一次排队做核酸检测时,一位老阿姨私下问我:“有没有适合阿拉老年吃的早餐?”我就问她想吃什么,这才知道区别于年轻人团购的披萨、意面,很多上海中老年人的早餐,更倾向于葱油饼、烧卖等。
要满足他们,第一要找到符合他们需求的“上海味道”,第二个要符合老年人的预期。他们不太理解疫情下物价略有上调的情况,一时间也很难转变,所以必须找到物美价廉、资质合规,还能及时送达的供应商。
我在公司里原来做财务,账面上哪怕差一毛钱,也要较劲到底。我一家家问,遇到价格合适的,就加微信,然后再查清楚保供资质、送货时间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找到了一家符合各项条件的供应商,葱油饼最后谈到35元钱一包,比阿姨平时在菜市场买的40元钱一包还便宜。我在大群里开了葱油饼团购后,有位老人一下子团了三份,大家开心得不得了。
在团购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老人因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很容易错过团购,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只能“坐吃山空”。于是,我为他们开了两波团购,还教会了他们改群昵称、参与接龙、手机付款等操作。
需求有时候不被看见,不是因为需求少,而是因为满足需求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但为了老人家,我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有一次,他们问我“能不能团一次老大房的鲜肉月饼”,我说没问题,想方设法之下,居然还团成了。
做“团长”其实真的很忙,我一天最多开过四个团。白天,接龙制表、对接厂家、到货消杀、分发到户、售后联络;晚上,核对付款、打印表格……几乎除了吃饭,我总被淹没在回复信息、接打电话中。有时,一边在小区门口卸货消杀,一边在微信接龙中回复各种弹窗问询,还要催促供货商发货,恨不得能有个三头六臂。好在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爸爸妈妈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上初中的儿子也在网课之余帮我一起统计数据。团购中我也曾碰上问题,比如团购的海鲜到货后有几箱不太新鲜,经过反复沟通,供货商免了单。
而在这个特殊时期,通过一次次团购,邻里间的关系愈发紧密融洽。大家抱团取暖、友爱互助,即便“足不出户”,也总会在微信群里嘘寒问暖。而每次团购成功,大家在群里频频“点赞”,这让我充满幸福感。而老人家的刷屏感谢,更是我作为“团长”的“高光时刻”。
新民晚报 张泽茜 整理 王凯 视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