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音员”柯芝敏精心编排防疫“小喇叭”,柔声细语间居民们多了份安心 与老人“广播”交心,提升老弄堂“防疫力”
“播音员”柯芝敏在录制早间播报内容。
■本报记者 王宛艺
“今天是5月5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春意藏,夏初长。今天上午我们继续开展核酸筛查……”上午8点一到,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恒丰居民区的“小喇叭”准时开播,“播音员”柯芝敏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出。每天早、中、晚固定时段,等着广播声响起,成了这里不少居民心心念念的“约定”。别看这个小小广播,每次十来分钟,在柯芝敏的精心编排下,柔声细语间,让居民们多了份安心。
社区广播“声”入人心
“小姑娘声音清晰,语速不疾不徐,我们听得明白,心里头踏实。”古稀之年的周老伯和老伴总是笃悠悠地吃好早饭,在窗台上等候收听。1989年出生的柯芝敏,就职于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此前并未接触过播音工作。3月下旬,她主动报名,作为市委组织部第二批增援人员支援恒丰居民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恒丰居民区老旧房屋占多数,不少还是煤卫合用,里头住着许多上了年纪的居民。1486户3200多位居民中,老年人口接近44%,社区防疫一度困难重重。
“我们工作组初来乍到人头不熟,工作开展难,当务之急就是架起与居民沟通的桥梁。”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组长、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苏玉锋带领下,大家一起盘算:弄堂里老人们爱看电视、听收音机解闷,“这给了我们启发,‘声’入人心,就用‘广播’与老百姓交心,提升他们防护意识和能力”。
由此,居民区内陆续安上了30个“小喇叭”,柯芝敏也接下了成立“广播站”的任务。方便居民们及时准确获取防疫信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房里,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小屋就成了临时“广播站”。
做好防疫解答,加入心理疗愈
就着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套简易广播设备,柯芝敏开始了播报“初体验”:一个人完成一天三次播报的内容策划、音频录制、剪辑等“一条龙”流程。早、中、晚3个时段与居家办公、网课时间错峰播出。每个时段十来分钟,发布疫情讯息、健康科普等内容。
第一次播报,短短10分钟音频,她足足花费了5个多小时,反复听音节、节奏、音高,不断琢磨、朗读回放多达40多遍。渐渐地,“技术过关”后,从海量信息里摘选什么内容播报,又成了一大挑战。“因地制宜”,这是她与工作组讨论出的结果。
晨间播报一般是天气预报、当日核酸安排、防疫科普知识。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广播又及时提醒:大家提前把核酸码准备好,根据安排下楼。有的老房子煤卫合用,邻居们错峰错时使用。柯芝敏在播报中摘选消杀相关内容,提醒居民规范煤卫使用前后的个人消杀防护,“内容从权威发布中寻找,但语言表述要浅显易懂”。
“宅家期间亲子矛盾爆发怎么办?”基于共青团上海12355热线热点话题,柯芝敏在晚间播报中加入了“心理疏导与精神充能”部分,围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话题,开展心理疗愈科普小知识。她还准备了超过90首轻柔舒缓音乐,缓解居民们可能存在的焦虑情绪。
眼下,工作组也在不断创新探索更接地气、更具有感染力的方式,譬如通过楼组长向居民征集关注的话题。未来,也考虑在心理疗愈板块加入参与式“点歌”等个性化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