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区各行业党员干部挺身而出 共绘战疫“同心圆”


东方网记者张力韵4月7日报道:近期,上海疫情到了最吃劲的关键时期,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医务、公安等各行业的党员干部坚守各自岗位,在疫情排查、小区封控、群众服务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在各个角落散发红色光芒。
机关干部党员“带头先行”
3月23日,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迅速集结一支11人的工作组,进驻封控小区,开启“白加黑”的“007”工作模式。团队成员还给自己这支“打硬仗”的团队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小二班”。
作为“小二班”的主心骨,“奔五”的社区党建办主任杨海川,是一位把工作放在首位的“劳动模范”。长年胃病和腰间盘突出的她经常加班到深夜,有时候腰疼得受不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躺着干活。
进驻“小二班”后,杨海川化身“铁娘子”“女战士”,除了配合街道指挥协调工作组的各项工作外,还和队员们一起为老人送菜、配药,协助医务人员做好核酸检测,安抚居民情绪,高强度的工作让她顾不得病痛。
她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发动社区单位和社会力量提供支援,化解封控小区的各种“急难愁”问题。面对老旧小区老人多的特点,她和队员们一起想办法,开出了“广播站”,将各种信息通过广播的方式传递给居民。
“我抗疫经验丰富我先上!”静安区信访办四级调研员郭来官,入党至今30周年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党员。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他曾连续驻守铁路上海站26天,之后又连续驻守浦东国际机场9个月,担任静安区接送组A、B组带队领导。
今年过年后,刚从机场接送组的岗位上归来的郭来官,又在本轮疫情中再次挺身而出,准时到静安区曹家渡街道报道,自告奋勇参与社区防疫抗疫工作中去,“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义无反顾,永不停歇!”
经过短暂培训,郭来官协助社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要为党和人民奋斗终生”的誓言。

战“疫”线上的“大姐大”
“‘大姐大’来啦!” 穿着一身防护服,骑着电动滑板车,静安区柳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腾又给居民送菜了。“疫情之下,心态要稳,再忙也要有仪式感。”王腾说。
为了把气氛“搞起来”,居委班子、志愿者纷纷给自己起了一个昵称,奶爸、小鱼、西柚宝宝……王腾则被同事们赐名“大姐大”。这一称呼也在居民之间传开,从此,就成了一个亲切的名字。
“只有把班子带好,居民的心才能拧成一团。”3月7日,柳一居民区接到小区封控管理通知,“大姐大”王腾迅速召开“两委”会议,第一时间安排各小组工作。“我们居民区是老小区,流动人口也多,要治理好,靠的就是人。”
考虑到居民区独居、高龄老人较多,王腾特别安排志愿者队伍设立配药快递组和买菜送菜组,帮助老人购买生活物资、配药,为老人们提供方便。考虑到志愿者队伍年纪大,对数字科技不太熟悉,于是便应征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协助核酸检测各项工作。
“合理分工、各就其位,才能忙而不乱!”王腾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自豪地写道:“我们小区的居民是最好的居民No.1,我们的志愿者是最棒的志愿者No.1,我们的小伙伴们是最强的突击手No.1!”
来自“大姐大”的士气势不可挡,可很少人知道,王腾是刚刚病愈,带着医院手环上岗工作的。3月6日,本是王腾迎来出院的日子。考虑到已在医院一周,所以在办理出院手续前,先行前往居民区看看。谁知这一去,就没能再回医院。一直到一周后,忙碌的王腾还是腾不出手,只能麻烦一位志愿者代理补办出院手续。
“王书记不容易啊,自己也要注意身体。”有眼尖的居民发现了王腾戴着住院手环坚守防疫一线,流露出心疼和敬佩之情。疫情虽然打乱了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难免焦虑和不安,但共情与共鸣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份同理心拉近了居民与王腾的距离。居民的一句句关心再次成为王腾奔跑的精神动力,居民的配合也让疫情防控工作有了更足的底气,王腾说:“我们这把老骨头,做事靠的就是信念。”
3月25日是王腾儿子的21岁生日,她早早给儿子发了一个微信红包,并交代好家人不用等她一起吃饭。对王腾来说,自己的家已无法顾及,作为居民区的“大姐大”,还有很多事等着自己去做。“我的家人很支持我,电动滑板车就是我老公特地送过来的,因为实在走不动了,有了滑板车我就能给居民送菜了。”
转眼快一个月了,可“大姐大”的干事劲头仍在持续。“只要一忙起来就不知道时间了,这样干活儿也不会觉得累!”王腾说着又投入到社区抗疫工作中去了。
特殊的医务人员“夫妻档”
在医务人员中有一类特殊的夫妻档,他们共同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彭昕、陈晨都是党员,同时分别担任江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职务。
面对大战大考,彭昕、陈晨放下家中幼小的孩子,主动请缨,一直坚守在一线。十几天来,他们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不仅亲自参与到采样、转运等工作中,还负责统筹安排工作。他们都是最早来,最晚回。
孩子平时都是由爸爸辅导功课的,这段时间,无论孩子多早醒或者多晚睡都见不到爸爸的身影,孩子情绪低落成绩也不稳定了,为此,彭昕就与儿子约定“只要认真完成作业,晚上就可以跟爸爸视频聊天”。每晚几分钟的视频,成了孩子每日的期待,同时也成了彭昕忙碌工作中的“慰藉”。
陈晨更像一个陀螺般飞速运转,24小时坚守岗位,日夜奋战,身体全面进入超负荷运转状态。她常常几个采样点轮流几圈,发现已到深夜,大冷天的汗水竟湿透衣背,美丽的双眼也布满了红血丝,平时爱美的她已无暇顾及护肤应有的睡眠和休息。“我们要和病毒赛跑,要和时间赛跑。”这是她一直和大家说的座右铭。

公安干部用画笔“书写”战疫故事
“这套公安大白抗疫表情包非常生动,我已经收藏啦!”
“我现在见面打招呼会用这个表情。”
“公安大白好萌啊,警察叔叔人设一下子暖了起来。”
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一套题为“警察大白叨叨”的表情包,突然在社区中流行开来。生动可爱的青年民警“大白”,配上当下有关防疫的流行语,让封闭管理下的社区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原来,这套“软萌”又实在的抗疫表情,出自静安公安分局天目西路派出所的党员干警赵雅韵之手。
3月15日凌晨,赵雅韵居住的小区进入封闭管理,“闲不住”的她加入了社区志愿者行列,穿上“大白”防护服。作为派出所团支部书记和所内内勤的她,也开启了“居家办公”模式,整理派出所防疫措施,协助开展排班调度,还用纸笔记录下同事们的抗疫故事。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赵雅韵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大白”形象。有老党员民警积极为居民组建群防群治队伍,有青年民警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饭,有寒风骤雨中维护核酸检测点秩序的辅警,有在岗位连轴奋战的青年突击队......
作为党员干警的赵雅韵备受鼓舞,结合公安静安分局开展的“我在疫线我担当”主题活动,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和社区“志愿者”之间的切入点,就是要将诞生在自己“笔尖”的那些故事以另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娓娓道来”。
当天,赵雅韵得知所里的一名老民警在居家隔离期间主动作为,化解了一起因社区疫情管理引发的纠纷,便在当天的“抗疫日记”中记下了这一笔。“老民警报到!”成了这天的关键词。
“要争当弘扬正能量的示范员!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来更好的引导团员青年的情绪。”作为一名上海公安党员干部,就是要发挥头雁效应。秉持着疫情终将褪去但抗疫精神值得被纪念和传承下去的创作初衷,经过两天两夜的修改和调整,创作出了这套由16个“公安大白”组成的表情包。
上线社交平台后,分局、派出所、居委会、业主、街道等多个微信群里随处可见这些表情,公安大白活泼可爱的形象和“抗疫关键词”也都被大家挂在了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