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防疫指南刷屏背后 “上海好邻居”汇聚基层抗疫强大互助能量

邵岭
最近几天,两份民间防疫指南相继刷屏。
一份是近万字的沪上某小区楼栋的“防疫保护指南”,涵盖了近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检测核酸时如何分批下楼、楼栋里有哪些家庭需要特殊照顾、如何为邻居做好志愿服务及尊重其他志愿者等,还有建议采购的物品清单甚至居家期间观影片单。还有一份是叫“神兽之间”的公号发的“疫情守望互助指南”,细细梳理了防疫政策、核酸检测、心理健康等关键信息和求医问药等等救助渠道。
两份指南的宗旨都很明确:自救+互助。很多人将其称为“民间自治天花板”。它们让人看到,一个团结、友爱、互助的邻里共同体可以有效转化为社区防疫的重要资源。
事实上,本轮疫情出现以来,“好邻居”频频成为热词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朋友圈里。发生在上海各个小区里的暖心故事,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这句俗语的现实注脚,也映照了疫情期间社区自治的生动图景。
比如南京西路街道锦延大楼,十多位居民在第一轮核酸筛查前自发组建了临时志愿者微信群,逐户排摸老年住户的买菜需求并送菜上门,小区封闭之后又承担了发放蔬菜包、引导核酸检测、为外国邻居当翻译等任务,有效弥补了物业和居委的人力和专业不足。
比如有人在朋友圈晒出了早上在门外发现的一把葱,原来是前一天发了鱼鲜,有邻居想到可能很多人家中没有备葱姜,就把自家种的葱分享了出来。
比如徐汇区长桥街道华沁家园,一个常住人口超过6700人的大型小区,居民中有年过九旬的高龄老人,有即将临产的孕妇,还有长期化疗的患者。小区封控之后,居住在小区内的11位医护人员自发组成了医疗小队,为邻居们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而更为常见普遍的,是各个小区里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花式互助群——也许用“冒出来”并不准确,它们中的很多平时就存在,只是突然被发现了。自媒体达人“格十三”在一篇推文中这样写:“原来小区业主有无数个群,而我一个都没加入。自从疫情以来,他们还建了专项群,大家一起在这些群里买买买。”
有多少人因为这样的经历而重新认识了自己生活的社区?这里有被看见的邻居,被显影的善意。如果说曾经刷屏的北欧式排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市民素养,那么此轮疫情中挺身而出的可爱的邻居们,则让人看到高楼大厦间涌动的温情。曾经,我们把大都市里的邻里关系形容为“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因为这样的温情,曾经“熟悉的陌生人”凝结成了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彼此支撑——不仅通过实质性的互帮互助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实现了精神上的有效联结。负面的情绪得以化解,每个人在发现好邻居的同时,也希望自己做一个好邻居。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点滴微光,汇成星河。当许多人因为疫情而被封控,小区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当无数个“上海好邻居”出现,小区也成为治愈人心的港湾。越来越多的居民因此增强了共同体意识,自觉遵守防疫纪律,共同维护防疫秩序,小区也由此汇聚起了基层抗疫的强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