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闽景委员:评价“双减”效果,抓住青少年近视率这个核心指标
“上海静安区的一所学校,中考成绩名列前茅,近视率却非常低,靠什么?放学后,每个孩子都要到操场上跑步半小时。这并不需要太多条件,应该是每个学校都是可以做到的。”连续五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都在关注青少年近视问题。
调研中,他发现,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呈现低龄、深度近视趋向,主要原因是老师、家长、学生对健康第一并不真正理解到位,对近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反正是要近视的,不就是戴一副眼镜吗?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面前,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健康底线。”
事实上,眼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保障,更是反映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去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确保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到2030年,实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青少年近视是个复杂问题,但对此并非“束手无策”。上海在2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了为期2年的实践表明,保证学生户外活动时间2小时以上,近视率下降了30%。这一指标的显著变化,让倪闽景更有信心:“确保户外活动,意味着保证了体育课时,保证了课间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更保证了孩子们作业量和课业负担明显降低;户外活动的增加,也会大大缓解心理疾病的高发,改变基础教育只抓升学率,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状况。”
为此,他建议,抓住近视率这个核心指标,把近视率作为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社会观念转变。同时,加强医教结合,提高近视预防宣传和防控的科学性。教育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加强合作,推进视力监测、眼轴长度、屈光发育档案全覆盖,及时发现和干预近视发病。
“一个最有力抓手,就是抓户外活动这个核心行为。”倪闽景说,近视成因虽与课业负担、用眼习惯、灯光照明、户外活动、电子产品使用等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最相关的是户外活动时间,自然光照会减缓青少年眼轴的过快生长。为此,规定中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确保幼儿园的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上海已全面开展这项行动。
“‘双减’效果好不好,看近视率下降了多少。总之,近视率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牛鼻子,让这个指标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底线,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倪闽景说,“近视率下降之时,就是教育生态真正转好的开始,是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得到根本改变的开始。”(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