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一学期,短板补齐了 补课不忙了 课余精彩了
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盘活高校和社会资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时至今日,“双减”正好实施了一学期,本市涌现出形式多样的“双减”新举措,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馨,也很好地回答了社会的关切和家长的诸多疑虑。
图说:青溪中学学生在“上海之鱼”开展探究性学习 周婧茹 摄
疑问之一:“双减”就是减作业?
探索 学习重在提质增效
起初有不少家长担心,“双减”了,是不是就是让孩子在校唱唱跳跳、回家看看电视、周末白相白相,连作业也不用认真对待了。其实,这是对“双减”的误读。
“双减”伊始,松江区制定了小学作业管理实施意见,提出要关注学生差异,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通过“时长控制”“难度控制”“效果控制”等,保证学业质量只能提升不能下降。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首先自己“必先做”,而且收上来的作业“必全批”。教师要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作业的情况,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
宝山区嘉华小学的课后作业突出“基础加弹性”的新模式。基础型作业是检测课堂教学最基本、最基础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完成。选择型作业则是提倡分层编组,由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自行选择。数学学科有练习册和校本练习,校本练习中的习题按星级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习题。英语学科练习册里的作业,同学们也可以自主选做,教师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批改和点评。
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校长胡春华说,一学期下来,“双减”的导向作用已经显现。一方面,“双减”不是不要考试、不要教学质量,而是要改革评价方式、检测方式,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政策也在倒逼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想方设法提质增效,提高教育能力。
疑问之二:创新能力怎培养?
探索 用足用好大学资源
“双减”会不会对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双减”后,高校是旁观者,还是应该主动作为,为基础教育承担一些应尽的义务?
松江区上外云间小学开设了日语社团和法语社团,指导教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一周里有两个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上外日语专业和法语专业的小老师就会走进小学。在二年级,有19名学生参加了日语学习,他们是自由报名的,但老师也会挑选一下,看看他们的英语主课学得怎么样,是不是有学习第二外语的潜力。孩子们可高兴了,不仅能多学一门语言,还开拓了知识面。
“双减”政策落地后,松江区充分利用大学城资源,构建有发展厚度、有学校亮度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区内12所大学附校牵手13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新方式。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携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构建了30多门“铸魂育人”系列课程。华政附校依托华东政法大学,由大学生志愿者为中小学生讲解法学知识,推进附校的“晓人大、晓法庭、晓辩论”等律政类特色课程。
如今,松江区的多所大学附属学校与“母校”深度合作,大学教师走进附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连不少院士也走进中小学,使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大学的文化和优秀课程,早早地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同时,中小学教师也在大学的引领下逐步提升学科优势项目,着力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疑问之三:不去补课去哪里?
探索 校外活动补齐短板
“没地方补课了,放学后、双休日去哪里?”这成了“双减”后许多家长的一块心病。“双减”减去的是孩子们过重的学业负担,但要让孩子在兴趣培养、个性发展、素质养成等方面做好“加法”。对此,必须很好地补齐校外文化、科技、体育活动阵地的短板。
缤纷的色彩、悦耳的音符、迸发的创意、多样的特色……走进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更多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双减”后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和精彩了。艺术活动中心进一步扩大了课程辐射范围,每周一至周五,中心的教师会深入区内各校,为基层学校提供公益性的课后服务。开设的课程门类众多:有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技艺为目标的民族文化类拓展型课程,如书法、篆刻、国画等;有以帮助学生启智创思为目标的信息科技、创意设计类拓展型课程,如机器人、编程、创意设计等;有以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热情,展示艺术才能为目标的艺术表演类拓展型课程,如声乐、民乐、西乐、舞蹈、戏剧、表演、朗诵等。
“‘双减’后不愁没地方去了。我家小孩在活动中心里玩得很开心,学得特别有收获。”陈女士的儿子今年上六年级,以往每到周末就在各个补习机构里赶场子,现在,孩子加入了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学生创意设计实践团,每周六参加三个小时的兴趣活动。
疑问之四:家长责任在哪里?
探索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双减”后,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把教育的责任都一股脑地丢给学校,也必须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职责,履行好对孩子人生发展的引领作用。
图说:青溪中学七年级学生走进乡村学习传统文化 薛曌一 摄
在奉贤区的青溪中学,“家长参与落实双减”已成为共识。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和社区共建单位资源,为孩子们开展职业生涯认知教育与理想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社协同育人局面。10月初,校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一条“招募令”,希望组建家长志愿者讲师团,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孩子开展各种职业体验活动。八(4)班马冰茜家长走进课堂,为参加课后服务的同学们带来了以“珠宝鉴赏·钻石近距离体验”为主题的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钻石的成因、钻石的文化价值和宝石鉴定等知识,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唐怡菁家长还带来一些珠宝,让同学们近距离观赏,并分组学习怎样鉴别真假钻石。
青村镇吴房村是上海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青溪中学的孩子在村民家长的带领下,漫步村里的文化长廊、聆听古代经典、走进言子学堂、体验非遗文化。在现场的陶艺学堂,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捏陶、制陶、绘陶,感受家乡传统文化之美。校长薛晨红将此举称为“靶向发力”,就是抓住家长的关切点,充分发挥家校合力,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为学生开展涉及多行业、多角度的拓展性学习,让学生乐享课后的幸福时光,为每一位学生点燃理想明灯。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延伸阅读】
“双减”之后 上海红领巾有了“15分钟幸福圈”
“双减”政策落地后,不少孩子和家长曾一度茫然:突然没有了“补课”,放学、周末该做点什么?然而,一学期以来,孩子和家长的茫然早已不见了: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推出了“15分钟幸福圈”项目,推动街镇社区和社区少工委联动,深入挖掘出各类适宜亲子间展开的实践类活动,开启“共享育儿”模式。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说,“15分钟幸福圈”的探索,为“双减”后少先队员就近就便开展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15分钟内不只是孩子和家长的生活圈,更是他们的幸福圈。”
“公园中的电子屏正放映着彩色海报,有不少玩累了的儿童围在边上观看。我认为可以将路边的电子屏更改为护眼屏幕。”“我建议可以效仿黄浦江‘望江驿’,以不同元素为主题打造一个半封闭式空间……”不久前,长宁区虹桥河滨公园附近的苏州河沿岸迎来了周家桥街道的“周小桥”儿童议事团“小小观察员”。这群“小小观察员”都是天山初级中学和长宁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代表。他们会定期参加周家桥街道组织的社区考察活动,而这次他们像模像样地在“我的苏河我做主”活动中提出各自的“提案”,为苏河步道治理献计献策。
像周家桥街道这样“主动”走近孩子,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就和幸福的社区还有许多。为缓解年轻家长育儿压力,社区公共力量正被不断开发和共享,社区会提供场地、共享师资、搭建平台。现在一到周末,静安区河道所的工作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就带着社区里的孩子,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社区,寻找草丛里的小鸟、辨认行道树的品种。
“双减”之后,不仅社区正在被“共享”,父母也变成“共享”的。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有“好爸爸讲师团”,还有“妈妈议事会”。在领头爸爸和领头妈妈的带领下,原本在社区“潜水”的家长纷纷加入互助育儿活动,充当孩子们课余“父母”。家长们会轮流担任志愿者带孩子运动、游戏、阅读,还会商量着组织各类博物馆研学、自然探秘等活动,让孩子能在闲暇时间走出家门,拥有更丰富的成长体验。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