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馆长对谈:红色基因这样传承
2021年是建党百年,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先后进行闭馆维护、全新布展,并在七一前夕重新开放,老建筑焕新颜,展陈增多,游客量提升。
12月3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中共四大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童科相聚于中共四大“初心讲堂”,讲述三个场馆焕新后半年多来的收获与感悟。
初心讲堂现场 中共四大纪念馆 供图
“做最好的面包制造者”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分别于1921年、1922年、1925年在上海召开。馆长们表示,三个场馆的改陈布展过程其实是一次重新梳理历史、重温初心的经历。
“(重新开展)这半年来,我们最乐意看到的是年轻人来得多。”童科说,每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风起云涌和革命烈士的信念。四大纪念馆主展厅中有一把李大钊当年用的防身手枪复制品,许多观众喜欢在此驻足观看,而手枪就牵出了背后的故事,“这把枪是1927年李大钊被捕时从他身上搜出来的,为了不连累妻儿,他没有开枪……在第二次被执行绞刑的时候,李大钊同志喊出了‘力求速办’这4个字,体现了我们建党早期革命者的大无畏的革命品质。”
薛峰介绍,博物馆最初是在人类的交通信息不是很发达的前提下,让人们可以在特定的空间里博览世界;而纪念馆是把特定的一段历史、不可再现的东西呈现出来,“纪念馆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物静静地在那,它承载的是历史,凝聚的是精神。”
不过,薛峰指出,观众对于文字、物件的感知力并不一样,少部分人能快速感同身受、了解革命斗争的艰辛;而剩下的大多人则需要进一步“再转化”。
“我们不能只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守护的革命历史文物固然珍贵,但如果不能把它们有效转化成吸引观众消化吸收的产物,那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所以说,我们自己有目标,要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变成最好的面包制造者,在革命文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提前下,从它的形制、发散出来的味道、给人的直观感受,让普通观众直接能够理解吸收。”薛峰说。
为此,一大在思南公馆展开了沉浸式的革命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讲述1946年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谈判,观看戏剧的每一位观众都是演员,在参演的过程中感悟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四大也在摸索红色文化的转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拍摄“力量之源·红色100”的视频小故事,用沪语讲党史,体现了上海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传承与活力
展望新的一年,三个场馆将继续挖掘历史资源,创新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是一个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党章厅也是活的。”尤玮说,明年是中共二大召开百年、首部党章制定百年,也是二十大的召开,所以在2022年下半年新的党章将会在新的党章厅呈现,“这个党章厅是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的”。
薛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但对当今时代、对所有党员具有现实意义,对全人类也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我们一定要敢于把最宝贵的东西呈现给全世界”。在展墙上,一大和高校合作对墙上的内容进行了英文精翻;在自动讲解器中,已经有两种语言,接下来将拓展到七种语言。
薛峰还透露,一大展馆里有612件文物,但实际馆藏有12万多件。两个月前,一大开展了“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的活动,梳理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历史脉络,精选出对应的100件文物,把文物原件带进大中小学课堂,让师生了解文物的故事。每次,礼兵踢着正步抬着文物箱,十分庄重,“孩子们眼睛都盯着。即使他们到纪念馆来几次,可能都不及在课堂上跟文物产生的一次互动更印象深刻”。
童科表示,四大今年打造了上海第一个国际教育展示厅,前两年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生国际绘画大赛“为国旗添彩”,明年,“为国旗添彩”“为国旗而歌”以及国旗升旗大赛等将继续开展,让红色基因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