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漫步苏州河畔,在行走中静静聆听它的故事
因疫情原因,第十八届上海书展延期至明年举办,放眼沪上阅读已经成为生活方式和日常美学,防疫没有阻碍爱书者、乐活者的云上相遇。日前,一部以苏州河这个“液体图书”以及四行仓库这个“历史书盒”为研读对象的纪录片上线,主创团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苏州河四行诗》行走阅读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仔细研究静安区苏州河的历史,将这些历史与诗歌、文学、戏曲、电影、演讲结合,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原创行走阅读。”本次活动导演和创作人周雷介绍说。《苏州河四行诗》利用戏曲的曲牌体,同时结合诗歌的写法,将哲学、历史、韵文、戏剧、诗歌、演唱、音乐演奏融合一体,将静安区苏州河的两百米河道变成一个舞台,引领观众和读者在两百米河道沿线找寻无数历史细节、文化荣光,整个活动通过拍摄和剪辑,制作成为一个纪录电影,让读者以多感官、多文本、多叙事的方式立体了解上海的历史。每个读者都可以在静安图书馆借上书,带上耳机,沿着这个《苏州河四行诗》的脚本,进行“静读安思的一人阅读”。
“我在导演的创作脚本基础上,把苏州河的十二时辰诗歌盲文转译成音乐,在四行仓库广场演奏一个纪念开场曲目,同时利用《春之祭》《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优秀音乐的仪式和情感表达手法,与中国戏曲音乐的程式化唱法结合,在街头、十字路口、河边与大提琴手谢其桓、戏曲演唱者姚徐依进行现场演奏和创作,非常具有挑战性,这也是这个阅读活动独特的声景化展现方式。”担任此次活动音乐编曲的创作人王瑾玉解释此次行走阅读的声景创作难度时说道。静安区图书馆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邀请创作方自然力研究院团队多次考察苏州河、四行仓库、福新面粉厂、乌镇路桥,不是简单写一个导游串词,而是在都市人类学、声音景观、历史社会学、艺术展演意义上,创作一个全新的苏州河阅读脚本。
从文献到记忆,从记忆到表达,从表达到日常景观,《苏州河四行诗》通过这个多感官阅读脚本调动了苏州河沿线本有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这个脚本可以进一步研发成跨文化阅读、实景戏剧、行走戏剧、沉浸式阅读、历史人文广播剧、都市人类学音乐剧等丰富艺术形式。
静安区图书馆馆长濮麟红表示,她希望阅读者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阅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故事原创和倾听,展示自己的阅读力量,创造一个有感知、有温度、有气度的城市,也希望无数的阅读者汇聚成一股阅读的清流,在“静图”的邀请下,选择用音乐、行走、阅读、演讲的方式,走进苏州河,对一个城市的文献、建筑、记忆、人群进行创造式阅读和文化传承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