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绿融合,上海近300座城市公园里有健身设施
走出家门口就有绿地和健身场地,可太幸福了!
上海正在推进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的健身环境与质量,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据统计,全市438座城市公园中设有健身体育设施的公园共计297座,占比达67.8%,这是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上海市全民健身(足球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上获得的信息。
在这些公园内,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类体育设施共计223片;青少年、老年运动器械等健身体育设施共计1626套;健身操、太极拳等健身场地类体育设施共计312处,占地面积20.38万平方米;儿童乐园、沙坑、攀岩等其它健身体育设施共计138处,占地面积15.20万平方米。依托绿带、林带、水道河网、林荫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绿道共计1092公里。每天在公园绿地中健身的市民超过百万人次,各类自发的健身队伍数以千计,公园绿地已成为市民健身的重要场地。
刚刚改造好的静安区中兴绿地,配套了全新多样的健身器材共16套(包括钟摆器、上肢牵引器、骑马器、跷跷板等),还有一处非标篮球场采用了智能化管理,利用率高,形成较好的休闲健身氛围。宝山区白沙公园结合改造,推行全民健身理念,设置足球、篮球训练基地,开办赛事吸引大量市民参与、观摩,成为一座融“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综合公园。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保障。2018年5月11日,市绿化市容局与市体育局联合编制下发《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设置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为满足市民就近健身需求,建设具有多功能、综合性、公益性的体育健身场所提供了保障。《导则》提出,按照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分别设置健身点、健身步道、球场等设施;健身点可以结合广场设置,健身步道可以结合园路设置。同时考虑到不扰民,要求设置在健身体育活动区内的球类场地,应与居民区保持一定距离,并设置一定宽度的隔离带。
近年来,上海持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通过“体绿”“体农”“体养”等结合,利用废旧厂房、仓库、闲置用地、商场、楼宇、高架桥下等空间建成了一批体育设施。
截至2020年底,本市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01个、市民游泳池37个、市民健身房186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2021年,本市积极推进都市运动中心、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市民健身驿站等新型健身设施项目,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市民健身步道107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743个、市民多功能运动场98片。
《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上海将努力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到2025年,本市健身设施数量持续增加、布局配置更加均衡合理、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高效,新建或改建健身设施项目不少于8000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同时明确了都市运动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社区足球场、体育公园、大居体育设施等10个健身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