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伴你同行——上海科技馆迎来开馆20周年
2021年12月21日版面:B4
作者:陈爱平
对上海市民来说,上海科技馆是从小收获科学知识的胜地;对许多游客来说,这里是感知城市发展、体验“新潮”科技的打卡地。20年前的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公众开放;20年间,上海科技馆伴随一批批观众成长,也让人们感受到科普的力量。
科普集群这样拔地而起
1996年,上海科技城(此后定名为上海科技馆)项目正式获批,1998年项目正式开工。在迎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2001年12月18日,上海科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上海市政府2001年“一号工程”,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的上海科技馆,宗旨是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以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观众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和科技项目。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回忆,上海科技馆建设初期,只有一个馆,藏品等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恰逢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呼吁建造天文馆,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科技馆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天文馆的内容,这便是“三馆合一”的由来。
2014年,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260号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谢幕,2015年4月,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全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带领人们开启与自然万物跨越时空的和谐聚会。2021年7月,在上海科技馆步入“弱冠之年”之际,位于上海临港新城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面向公众开放,在“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众多特色展区里,人们跟随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探寻“宇宙无限之梦”。自此,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上海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如何饱览三处场馆?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介绍,自然博物馆代表“昨天”,科技馆代表“今天”,天文馆代表“明天”,在“三馆合一”的集群里,大众在这里重温发现科学的过程,思考未来科学的走向,而科学追求是没有止境的。3座博物馆一方面展现着最新的科技成果,聚焦社会热点,回应老百姓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入最新科技,提升展陈的方式、内涵和品质。
自开馆以来便是“魔都”最热地标的上海天文馆,是展现我国天文学研究进展、航天强国历程的窗口之一。叶叔华在天文馆开馆时寄语:“我国有很多空间探测项目,向大众普及天文学知识很有必要,并要注重介绍天文学领域的新发现、新理念。”在参观位于“征程”展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祝融号火星车、天和核心舱等的高仿真模型展品以及围绕火星上如何衣食住行的特展等后,人们不禁感叹:“我们仿佛追寻着一代代中国人走出的‘飞天之路’,见证着中国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在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里,还有许多展品、藏品、展项来自场馆的科研成果。正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大江行地”长江主题科普展,云集科技馆最珍贵的动植物标本馆藏和丰富的多媒体互动,引导观众认识长江、参与长江大保护,传播“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从荒野到城市——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结合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聚焦“城市蛙类多样性监测”和“鸟类误撞玻璃幕墙现象调查”,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
20年来,上海科技馆把科研和收藏作为“兴馆之要”,通过建立以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初步形成天文研究中心、自然史研究中心、藏品保护研究中心、展览研发中心、科学传播中心等五大研究中心以及三馆展教共同组成的科研架构,夯实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推动教育、展示、研究、收藏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科普人才和观众相伴成长
“如果说上海的科普事业、科普机构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那一定就是人才。一线科普工作者,是科学技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王莲华说,要让我国“科普之翼”更加靓丽,应加强高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和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
在迎来开馆20周年之际,上海科技馆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双语讲解大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的一线讲解员,用流利的普通话、英语围绕馆内藏品展品展开讲解,他们中还有不少人掌握俄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等小语种;此外,上海科技馆的手语讲解团队,能为听力障碍人士带来“无障碍之旅”。年轻的讲解员王雅彬说,与观众们互动、向观众们传播知识是“最好的舞台”,也让自己更进一步发现知识体系上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学习。
除了为一线科普工作者搭建展示和学习的平台,上海科技馆最近还提出建议,改革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标准,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普事业。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分析,科普工作的实践性很强,职称评审标准不能只看论文和课题,更要看申报人员的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包括文章、图书、音视频节目以及他们策划并深度参与的展览、教育活动等,客观评价科普作品和科普项目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更好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有助于催生更多优秀的科普成果,为社会厚植科技创新的土壤。
在上海科技馆的科普队伍里,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他们也是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已连续20年在上海科技馆担任科普志愿者、上海健康医学院退休教师傅向东回忆:“2003年我讲解人耳鼠时,一名高中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问我哪里可以学生物材料,我就向他介绍了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没想到第二年暑假,他再次前来参观并告诉我,他已经考上了复旦大学!”在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的不断努力下,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也推动上海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的热土,傅向东说,20年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观众们提出的问题往往维度更多也更深入,这反映大众科学知识结构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