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均“掐掉”11.5万通诈骗电话 上海构建全社会反电信网络诈骗新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报记者 周 辰
傍晚时分,静安区镇宁菜市场迎来客流晚高峰,市民周阿姨来到熟悉的铺位买猪肉,柜台上一块宣传牌让她眼前一亮,不禁读出了声:“肋排夹心大猪蹄,转账汇款要注意。”借“菜篮子”守护“钱袋子”,一句句走心又接地气的顺口溜,正是一种易于传播的创新反诈宣传,市民群众喜闻乐见,企业商户也热衷参与。
日均阻断诈骗电话11.5万通,较去年同比增加6倍;日均拦截有害短信39万条,同比增加49%……市公安局日前召开相关新闻发布会透露,上海正发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公安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社会反诈新格局。目前16个区均建立“区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出现,诈骗手法将演变升级,欺骗性、隐蔽性更强,反诈防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市联席办表示将继续与各成员单位,牢牢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今年4月,某公司财会人员肖某被“假”老板诱导进入涉诈群聊,经一连串“剧本”式洗脑,该财会人员正准备进行对公转账。此时,肖某接到民警劝阻电话,使得该公司免于被骗370万元。
前端阻断诈骗信息,不断提升市域诈骗电话、短信、网址的阻断拦截能力。今年以来,阻断诈骗电话、拦截有害短信外,日均阻断诈骗网站访问2472万次;全市电话、短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同比分别减少29.5%、3.9%、4.2%。
依托联动劝阻机制,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通过综合研判,分类分级对潜在被害人开展短信提醒、电话预警、见面劝阻等,“找得到人、说得上话、防得了案”。日均预警潜在被害人13.9万人次,日均见面劝阻高危潜在被害人1400余人次,间接避损147余亿元。今年及时阻止2300余家在沪企业被骗。
从资金环节入手,开展网银风险交易防控工作。市公安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等部门牵头本地多家商业银行,开展对公账户网银风险交易防控,推动交通银行等4家本地法人银行率先落实单位账户网银交易风险防控举措。
创建转账“安全盾”。围绕电话卡、银行卡的开办渠道及异常交易、异常通话等关键环节,市反诈中心智慧融合各类数据资源,着力打造全维度涉诈资金防阻体系,有效实现对疑似涉诈账户快查快核,今年以来已劝阻潜在被害人3.4万人次,直接避损4.48亿元。
同时,上海公安机关牢固树立“全警反诈”理念,统筹警力资源,落实“每案必研、每案必追”,集中力量打团伙、追幕后、斩链条、捣窝点,今年以来先后组织6次集群战役,全年本市破案率同比上升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