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蜗居时代 静安区多个地块迎集中搬迁
12月31日,距离集中签约首日就达到100%签约率的喜庆日子,仅仅过去11天,共和新路街道北宝兴路基地的居民们迎来了旧改项目生效和集中搬迁的幸福时刻。
共和新路街道北宝兴路基地居民集中搬迁 共和新路街道供图
家住北宝兴路126弄的唐艳霞,住在这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老屋16年了,到现在还是3家居民合用的厨卫,生活十分不方便。集中搬迁当日,唐艳霞精心打扮,如同过年一般隆重与喜庆,她非常开心地说:“我们是工薪阶层居民,凭借自己的能力,很难改善居住条件。这趟旧改阳光照到了,我站出来第一个投赞成票,及时腾空房屋交给征收所。新的一年,我们就能搬入新房,拥有独立的厨卫空间了。”
告别蜗居时代 共和新路街道供图
共和新路街道北宝兴路基地东至北宝兴路、南至柳营路、西至成套公房小区、北至洛川东路。该地块内有137证、居民174户、在册人口602人。今年9月28日,北宝兴路基地旧城区改建一轮意愿征询137证174户以100%全票通过。12月18日,北宝兴路基地旧城区改建项目摸号率达100%。12月20日,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北宝兴路基地集中签约第一天,居民签约率在六个半小时内到达100%,刷新了上海旧改地块征收签约的纪录。
旧改最怕遇到的事情就是:一套房内户口多、家庭内部矛盾大,因为“蛋糕”分不平,拖延着不肯签约,延误改善自家居住条件的时机。共和新路街道北宝兴路基地为什么能在短短四个月内圆满完成“三个百分百”的工作任务?“我们做到了合力百分百,服务百分百,真情百分百。”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旧改分指挥部负责人李卿这样总结经验。
同日,静安区育群中学西块和241、242街坊,也告别蜗居时代,迎来了首批集中搬迁的幸福时刻。
静安区241、242街坊旧城区居民集中搬迁 芷江西路街道供图
静安区育群中学西块和241、242街坊旧城区改建征收基地,位于静安区中部,育群中学西块基地东至共和新路、南至芷江西路、西至大统路、北至中山北路;241、242街坊基地东至西藏北路、南至中兴路、西至静安区教育学院、北至中华新路。
两个基地共占地面积约23914.59平方米,内有居民653证901户,在册人数3227人。单位13证。该地块内的房屋,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的私房,也有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建造的非成套老公房,居住空间均十分狭小,241、242地块私房比例高达84%,居民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只有5.43平方米,不少人家几代同堂居住在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有的区域巷子只能容下一个人行走,伞都撑不开,房间光线昏暗,终年需要开灯照明。因墙体屋顶老化,无法修缮,在梅雨、台风季节,有的房子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有时雨大下水道不能及时排出,倒灌进户需要组织撤离。此外,该地块内的许多居民还用马桶和液化气,即便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公房也是多户人家煤卫合用,条件非常艰苦。
今年9月28日,育群中学西块和241、242街坊旧城区改建地块分别以100%和99.43%的高同意率通过了第一轮意愿征询,12月23、24日两基地分别启动的第二轮征询预签约首日,两基地均再次以99.35%和98.55%高比例签约,目前,育群中学西块预签约比例已达到100%。
今年70岁的陈洪发从出生就住在中兴路897弄,和父母及其他4个兄弟姐妹在19平方的矮平房里度过了童年。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陈老伯说:“矮小的房子里终日不见阳光,两根绳子加一块床板就是他们的床,一家子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姐妹们都逐渐搬离,只有他和父母一直留在这里,他也在这里结婚生子。预签约高比例通过后,他很快租下了过渡房,近期和儿子开始奔波看房了。憧憬自己的晚年生活,陈老伯笑开了花。
挥别旧友,告别蜗居时代 芷江西路街道供图
挥别邻居旧友,搬场车缓缓离开,从今天起,许多一辈子居住在陋室的居民们,将彻底告别狭小逼仄的老房子,迎来盼望已久的乔迁之喜。据了解,两个旧改地块安置房源主要分布在宝山顾村、松江佘山北以及闵行浦江、旗忠等地区,居民既可以选择安置房,也可选择货币化安置,自己购买居住房屋。
“旧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旧改工作是迅速改变城区面貌、为群众谋幸福的一把金钥匙。发挥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能接最烫的山芋。”芷江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马士威这样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