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代表谈德育教育: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传递出新一年里上海将要启动或推进的诸多振奋人心的举措,在教育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制度,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
身处两会现场的教育界代表对此有何看法?又有怎样的具体抓手?本期教育专刊带来最新的两会声音。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市人大代表 、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
德育应体现
不同层次和要求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德育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应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市人大代表、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说道。
丁晓东说,日前颁发的《2015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也已经明确,上海将开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和试点,完善大中小学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教育序列,推进大中小学德育内容和工作体系一体化。
《要点》提出,要编制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落实德育目标的教学指导意见,研制教材调整及教学实施一体化方案。
《要点》同时提出,要加强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课程德育研究发展中心和高校课程德育研究基地建设。
至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全面实施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加强高水平学科和新型智库建设,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制度”,丁晓东认为,这是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工作来激励教师上好课,调动学者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另据介绍,今年,上海还将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德育试点,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规范化,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探索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等。
市人大代表、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戈一萍:
“N项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立德树人方面,静安这几年来一直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中小学生需要经历的N项活动”,“N项活动”即静安区学生在学校期间应经历的若干项综合实践体验活动,也是静安区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市人大代表、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戈一萍向记者做出上述介绍。
据了解,每个在静安就读的学生必须经历若干次活动,这些活动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育素养、公民素养、道德素养等,目的在于扩展学习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静安区的“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项目所倡导的则是“提升平常人生的幸福感”,大多数学生未来可能只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需要在生活琐事中体验与表达喜怒哀乐。从考试的功利角度来讲,这样的课程或许不是必需的,但是情绪课是必需的,也是使教育更加关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又一个有效载体。
静安还以传习所的样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鲁庵印泥传习所在五四中学校内设立传习工坊,为对印泥制作感兴趣的小朋友开设拓展课,并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中间;“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则在逸夫职校开花结果。
“有学生学成后为妈妈做了一件旗袍,妈妈欣喜地都流泪了。”戈一萍指出,实际上,学生们学习的不仅是旗袍制作工艺,更是技艺背后的文化。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浩:
体教结合
全面育人成效初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今年启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青年报记者获悉,浦东新区作为民办学校体量最大、办学层次最丰富的区县,将是该项工作最重要的承载区。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浩说:“新区将利用综合配套改革优势,在民办非营利制度设计和实践方面进行探索,为民办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鼓励民办学校适用非营利制度,促进民办学校特色、精品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优质、可选的教育产品。”
王浩指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结余不分红、全部转化为办学再投入的民办学校,今年启动试点设立福山正达外国语小学、新竹园中学等5所民办非营利性学校。
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政府将进行多渠道的扶持和资助,包括办学经费资助、办学场地扶持、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扶持、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并将建立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参与的监管模式。
在体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王浩自豪地说,浦东新区有其他区县不可比拟的一种优势,因为浦东新区体育局和教育局是合而为一的,也正因如此,浦东新区在这方面走的步子比较大,比如,让辖区所有体育场馆与教育资源共享,而且体教结合全面育人成效初显,已经涌现出了不少素质全面的人才。
市人大代表、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
“大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德育方式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着眼点在于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
学区化办学是指在区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成片进行统筹,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同时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市人大代表、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说,今年徐汇区将继续探索和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个学区分别是田林虹梅学区、华理学区和康健学区。以位于凌云街道的华理附中和华理附小为例,两校各自借助华东理工大学资源开发了特色课程。徐汇区教育局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开展了学区制建设。微信公众号“华理学区”也已经上线,华理学区以“学在华理”为口号,力求通过三校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共同发展。
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德育体系方面,庄小凤披露说,徐汇区教育局在市教委德育处的指导下,参与了教育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的研究,着重于中小学一体化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的研究。
庄小凤说,《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广泛延伸。但客观上,还存在诸多制约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德育观念认识的局限性、德育工作体系的封闭性、德育工作内容的知识化、德育工作方法的单一性。因此,必须树立“大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
“其间,德育需要丰富的内涵,德育需要生动的素材,德育需要有效的载体,因而还必须基于区域独特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需求,并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庄小凤说道。
市人大代表、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
将社会大课堂
引入德育框架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人大代表、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说,这个说法其实在教育系统早已不陌生,各区也都在着手制定细化方案,需要各校系统化地加以落实。
“我认为,德育教育一定不是外加的,搞形式的,而应是基于学科课程的,从课堂里挖掘出知识体系外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提升学生的品格品行。”王浩说。
王浩举例,地理、历史就有爱国主义、家乡教育、人类史方面很好的教育素材,哪怕是体育课都有规则意识、拼搏精神的体现,因而首先是充分利用学校课程的主渠道。其次,主题班会、节庆日活动应该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有不同设计,品行习惯的养成是可以终身受益的,所以,这样一个德育体系是不能断档和偏离的。
与此同时,在王浩看来,社会实践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不能总在课堂和书斋中,应该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真实的生活感知中,形成固化和顿悟,这与纯粹书本教育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会在思想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将课堂习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加深认知。
王浩呼吁,应该将社会大课堂建立起来,除了高校敞开大门让中小学生有机会体悟大学精神外,更多与时俱进的社会资源也应该引入德育教育框架中。比如,高科技企业、传统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新兴的科技产业等,都是对学生教育的生动素材。
至于传统文化教育,王浩亦认为需要合理的载体,注重古诗文吟唱表演,书法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若能进行系统设计,使之有机贯日常活动中。
市人大代表、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是“有效负担”
“在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当下,我想每个校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思考,多聚焦和谋划在教育的核心问题上,而不是仅仅围绕分数做准备。”市人大代表、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说道。对于新高考改革方案,有观点认为,学生高考“3+3”是负担加重的表现,对此,杨振峰不能认同。
杨振峰认为,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核心要义就是围绕着教育的原点,因此,除了分数,我们更要培育学生能够融入社会,并在此进程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能够学会和别人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助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民族振兴,国家繁荣、自我完善,这才是好的教育。
2017年高考开始,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此外,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将作为重要参考。有人认为,这是负担加重的表现,对此,杨振峰反问:如果只考一门,你能说负担是减轻了吗?
杨振峰说,负担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效负担”,真正有利于学生提高素养、提升学识、融入社会的,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与精力,尽管是“负担”,但却是正向的。另一种是“负效应负担”,导致学生“固步自封”。
“思考清楚未来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就会知道基础扎实才能厚积薄发。很多时候,是因为看不明白问题的症结,才会对一些新的改革产生畏惧。”杨振峰如是分析。
市人大代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让中国传统文明
“跳”出课本
纸浆造纸、缫茧取丝、青花彩绘、青铜铸造……这些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水平的民族技艺,对如今的上海中小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就是中国首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项目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市人大代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表示,中国首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项目于2012年2月落户上海虹口,旨在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研习和体验,为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如今这个“指南针计划”已开花结果。
上个月,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建设项目现场会”在虹口隆重举行。
而那次现场会,同时也启动了这一国家级基地的改扩建工程,并确定了向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等地的经验辐射。这也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指南针计划”优质丰富的文教资源将惠及西藏地区的青少年。
据悉,上海全市的中小学生可以在每周二、三、四下午参与“指南针计划”的实践体验活动。基地在双休日、寒暑假还免费向社会开展“指南针计划”亲子体验活动、“阳光之家”学员实践体验活动,以及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暑期活动。同时,国家文物局拟计划将在全国复制若干个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文明的洗礼,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常生龙说,“指南针计划”系列体验活动让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跳”出了课本,“跳”出了博物馆的玻璃陈列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变得更加鲜活,更加触手可及。让青少年动手体验,让他们在玩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这就是“指南针计划”的成功之处。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第一中学副校长许海峰:
尽早出台新的
高中课程标准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第一中学副校长许海峰指出,新高考改革方案会对学校内部机制改革带来很大的影响,2014年9月本市出台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涉及到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
许海峰说,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六门学科,需要重新设计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等课程实施中重要方面,然而,2017届高考改革试点第一届学生即目前高一学生的学习已过一个学期,全市绝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原来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上课,许多学校针对《方案》的课程教学改革都举棋不定,主要是因为没有新的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作为指导。
为此,他提出建议,应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相关要求,尽早修订出台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并修订相关学科教材及配套材料。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郭雄:
高中体育课正成为
学生快乐课堂
最早一批参与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的延安中学学生今年高三了,三年里,对体育项目的掌握水平明显提升,热爱运动的孩子们也更多了。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延安中学校长郭雄这样告诉记者。
按体育专项开课、按兴趣编班、按水平分层、小班化教学,一场高中体育课的“大变脸”,正让高中体育课变成学生们快乐的课堂。延安中学、市西中学等17所学校都是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
三年前,结合本市深化二期课改的实践,市教委决定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延安中学开展的具体项目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们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和条件,校田径场等体育运动设施也正在加紧改建。”在郭雄看来,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试点,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和1-2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主渠道作用,从而为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奠定良好基础。
至于传统文化方面,郭雄指出,长宁区在“经典文化进课堂”方面一直有所作为,希望今年依然能持续推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