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房“加梯”有困难,爬楼机推广又遭遇操作难、机器少等问题——“悬空老人”怎样才能走下楼

一台爬楼机,形似普通轮椅,却比普通轮椅“聪明”得多,它可以由人手推动操作、在上下楼梯时启动不同前进模式,载着老人安全爬楼梯。最近,这台价格高达5万元的爬楼机开始在静安区试点使用。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87.62万人,占总人口27.1%。其中许多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平时很少出门,成了“悬空老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有生之年能等来一部电梯,将是最大的幸福。但“加梯”之路困难重重。
而在一些区试点推出的爬楼机服务,又能否为老人出行带来便利呢?试点过程中,这一新生事物又遇到了哪些推广难题?
只花几分钟,“悬空老人”送下楼
家住胶州路319弄的91岁胡老伯,是爬楼机的“尝鲜者”。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志愿者杨阿姨和老杨根据胡老伯家属前一天的电话预约如期到来,记者跟随而至。老杨把老人抱上爬楼机、系上保险带,由杨阿姨在前“护驾”,老杨在后面推车。到了台阶边,老杨轻压手柄将前轮翘起,后轮滑行至阶梯边缘,感应器会感应到危险而“命令”后轮停住。再按一次手柄按钮,可伸缩的前轮便伸出“长脚”落在了下一级楼梯上。只花了几分钟,老人就从三楼稳稳地到了底楼。
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患肺病,上了90岁后基本丧失行走能力。每周两次带父亲看病的任务对她来说十分艰难,以前,她只能花20元钱请人背父亲下楼,自己则在一边扯着老人的衣角,提心吊胆。听说有爬楼机服务后,她立即打电话预定每周两次的上门服务,“很方便、很安全”。
爬楼机的试点由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与静安区民政局合作推出。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告诉记者,他曾做过调研,发现全上海有1.7亿平方米多层老式住宅,约60%没有电梯,上下楼难,造就了一大批“悬空老人”和“悬空残障人士”。有的老人几十年没下过楼,还有的高龄老人下楼需要50分钟,上楼则起码要1小时。而在静安区,超过90岁的寿星约有3500名,其中2500名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房子里,“今后上下楼困难的老人还会越来越多”。
怎样解决城区老龄化进程中的这个问题?许多人提出“为老房子加装电梯”、“把高楼层的老人置换到低楼层居住”等解决办法。这些方法虽能彻底解决问题,但牵涉工程大、费用也高,还涉及多方利益,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两年前,孙鹏镖开始关注残疾人使用的爬楼机。当时,徐汇、长宁、闵行等区的政府部门已开始出资购买爬楼机,但主要是免费提供给残疾人使用。去年,杨浦区开始在老年人群体中推广使用爬楼机,12个街镇配备了15台机器,有需要的老人可提前3个小时预约服务。此次,他们又在静安区开展了试点。
操作难,成为推广共同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静安区只有一台爬楼机投入试点,因此使用者需提前一天电话预约。90岁以上寿星可以免费使用爬楼机,其他老人每次租借收费10元,如需志愿者服务则要另付40元。
在胶州路397号的爬楼机租借点,热线电话每小时都会响起。除了预约电话,还有不少家属咨询 “有没有风险”、“自己家里能不能买”等等。据统计,爬楼机平均每月提供服务40多次,四五月份以来每月租用量都在上升。尽管如此,相对于有需求的老人来说,这样的使用频次仍是较低的。
采访中,有老人这样问:“既然是为老人服务的便民措施,为什么还要收取费用?”对此,孙鹏镖说,试运行期间的服务资源非常有限,整个静安区只有一台爬楼机,志愿者的人力资源也有限,人力物力只有在满足90岁以上高龄老人之余,兼顾其他低龄老人的需求。而从5月份开始收取的40元“志愿者操作费”,其实并不是给志愿者的个人补贴,而是准备用作给志愿者购买意外险的资金。
记者调查发现,几个试点区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其实并不是收费问题,而是操作难问题。由于爬楼机并非全自动,需要有人操作,对操作者的手脑协调能力、体力有一定要求,不少家属怕使用时出意外,“我自己还是不敢用,万一老人摔跤怎么办?”而志愿者也说:“不经过培训很难操作。”目前,大多数老年人家庭选择志愿者上门服务的方式,而每次服务都要配备2名志愿者。
为鼓励家属学会使用爬楼机,静安区还特别设定了一项“家属责任”:推荐身体健康、会使用助动车、年龄在70岁以下的家属操作使用。对于需要志愿者操作的家庭,家属或委托人员必须在场,还必须全程看护等等。如果家属不能到服务现场,只能另行安排服务时间。
静安区还对老年人家属开展培训。志愿者通过对爬楼机的构造介绍、手把手演示操作等方式,希望老年人家庭能自行使用爬楼机,让志愿者渐渐“脱手”为更多更有需要的老人服务。
对于“家属必须在场”的操作规则,一些独居老人觉得,这道门槛把他们“拦在了门外”。独居老人张老太子女都在海外,今年80岁的她耳聪目明,就是腿脚不太灵便。她说,自己每天都要上下5楼买菜、会朋友,但有时天气不好或身体不好时,她就无法走下楼,这时会很需要爬楼机。张老太希望对她这样的独居老人能有特殊照顾。
机器5万元,短期无法大量增加
据介绍,爬楼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正常震动,部分老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不适应。而最令推广方和志愿者担心的是,使用爬楼机过程中,高龄或重病老人因自身健康问题出现意外,这样的责任该由谁承担?“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究竟负有哪些责任?”志愿者杨阿姨认为,权责方面的问题也是爬楼机试点后没有推开的一大原因。
目前,不少爬楼机使用区都在考虑为志愿者买保险。但不少志愿者认为,有了只考虑志愿者权益的险种还不够,还应考虑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发生意外的责任分担问题。“解决了权责问题,就会有更多人来当志愿者。”
对于孙鹏镖来说,他目前关注的另一点,就是希望解决爬楼机太少的问题。根据目前的服务规定,租赁爬楼机需至少提前1天预约,有时老人预约了服务,当天却因身体等原因临时取消,其他想用的老人因此用不上。而有时遇到就医高峰期,一台爬楼机、2名志愿者又常常忙不过来。
按照他的设想,理想状态是1-2个居委会能有一台爬楼机,随时借给老人使用,再从试点区推广至全市,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大部分老人爬楼梯难的问题。但是,一台爬楼机的价格超过5万元,短时间内要增加机器也不容易。他希望,一些有财力的区县、街镇能拨出预算购买爬楼机,更多慈善机构、爱心企业也能献爱心,共同推广爬楼机。
一些老年工作者还提出,除了爬楼机以外,市面上还有智能拐杖、踏板式登楼机等多种爬楼设备。比如,普陀区一幢老公房内就安装了一块“神奇踏板”——把一根固定轨道安装在扶梯侧,老人踏着与轨道相连的踏板就可以自动上楼。每种设备各有所长、各有局限,为老服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老房子选择多种设备,让更多“悬空老人”能够走下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