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蝶变 创新奔涌
经过三十多年砥砺奋进,市北高新园区响应时代号召,不断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以数字锻造核心功能,加速打造上海中环数字产业创新带。
“十四五”期间,市北高新园区立足静安区“一轴三带”战略布局,对照“五年再造一个新市北”目标任务,坚持“总部增能、数据赋能、科创释能”发展路径,深入推动“中环两翼创新创意集聚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数据智能产业引领区,加快向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型数字经济示范园迈进。
创新党组织架构,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构建“国企党支部+园区综合党委”双层架构,下辖7个国企党支部、1个园区综合党委,党员人数逾千人,形成上下贯通的组织网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年均开展党员轮训超1000人次,党员参与率和满意度均超95%;聚焦“两企三新”企业,将发展党员名额向大数据产业、高技能人才倾斜,推动党建力量向产业一线延伸。
同时,构建“1+3+X”三级党建阵地矩阵,以“市北·零距e家”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联动3个党群服务站及多个企业服务点。打造“零距离讲坛”“七一主题党日”等品牌,每年举办50余场理论宣讲活动,吸引万余人次参与。通过“白领运动会”“公益风尚节”等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零距e家”微信公众号搭建线上服务桥梁。
有序推进党建全覆盖,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模式,筹建云立方地块大数据企业党总支,成立数通链谷联合党支部,组建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党员先锋突击队,联动大宁路街道、彭浦镇、市场监管所共商党建赋能产业发展路径。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高质量有了具象注脚
园区发力做大经济密度。2024年园区企业总营收突破2600亿元,较“十三五”期末增长26%,企业总税收约85亿元,对静安区经济贡献达到10%。“十四五”期间,市北高新园区累计总营收突破万亿元,年均突破2400亿元,税收年均87亿元,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连续多年位列全市头部方阵。
做强特色产业。市北高新园区已成为上海数据资源最丰富、数据智能企业最集中、数据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区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云-数-智-链”产业格局。数通链谷作为沪上首个区块链产业特色项目,是上海唯一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地区”核心承载区,核心数据智能企业在全市占比近1/3。
做优产业生态。园区打造了全国首个区块链主题场景集市,覆盖20多个领域,推动150余个场景落地,开辟“场景-产业”双向赋能创新路径。产业空间扩容升级,形成了“一谷一环一走廊”的空间格局,完成“静安国际科创社区”建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100多万平方米载体资源。
双轮驱动,“视听静界”“数通链谷”竞逐新赛道
当前,园区正以“视听静界”与“数通链谷”双平台为核心,共同推动“技术、资源、场景”的深度融合,协同构建数字产业新生态,着力推动区域数智经济迈向新高度。
据了解,2024年底揭牌的“视听静界”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已汇聚喜马拉雅、天翼数字生活、风语筑、灿瑞科技等链主企业,以及极清慧视、像航科技等创新力量,协同打造从芯片研发、智能终端,到内容创制、融合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2025年6月,上海市数字公共服务中心(数通链谷)正式启用。围绕企业“买算力、接数据、部模型、装软件”的核心需求,数通链谷携手东方有线、数据集团、百度中国等30余家服务商和10位专家服务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科创要素集聚,创新链招商见成效
园区充分发挥高能级研发机构“集聚效应”,集聚了上海市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数通链谷区块链应用创新孵化器、上海科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数据安全研究院等一批市级研发机构及众多院士专家工作站。
一方面,深化聚能湾国家级孵化器功能建设,引进SAP全球科创中心,打造了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20多个创新创业功能性平台。
同时,坚持“基地+基金”“投资+孵化”,精准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市北高新参投的专业投资基金达到9支,总投资金额超过1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20亿元。通过实施“市北高新助力科创引培计划”,成功助力80余家企业实现能级提升,平均估值达到16.5亿元。
城市更新,更迭出创新生态
聚焦科创企业所需,园区争当企业的“时间合伙人”,持续推动重点企业“服务包”工作。2024年,企业各类诉求“即知即办”办结完成率100%。落成市北高新园区市场监督管理所、静安科创人才服务中心、上海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等15个服务窗口。同时,园区分别在5个地块,提供5000套“精装交付、拎包入住”房源,满足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居住需求。
结合城市更新,园区更迭出创新生态和区域品质。走马塘整体转型区入选全市首批城市更新4个入库项目之一,将逐步扩容至70万平方米,打造以“数据智能+生命健康”为特色的智造空间。上药信谊项目已进入精装修阶段,上勤汽车项目完成室外总体工程,百汇云灏项目启动室外总体施工,城建水务地块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百联汽车地块取得用地规证及土地证。
作为园区首个百亿级产业地标,静安国际科创社区已基本建成7×24小时产业社区。园区开设白领食堂4个,引进知名咖啡品牌连锁店20多家。举办园区运动会、金秋啤酒节、潮流动漫展等多元文体活动,打造“Z世代”文化社区,提升园区白领的归属感。
跨江相拥,打造“长三角区域合作”样板
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共建的重大项目,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不断发挥先行引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未来,南通科技城将主动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进一步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样板和典范。
市北高新创新探索,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的积极践行者,于2010年与江苏南通市政府签约,携手打造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经过十多年建设发展,南通科技城已经成为沪苏两省市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项目,成为跨江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高地。南通科技城以“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高新产业,繁荣区域经济,服务企业成长”为使命,截至2024年,形成“产业、居住、商业”功能融合的示范格局,成为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2024年3月,市北高新园区管委会与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签订《深化“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合作开发协议书》。
进一步合作中,逐渐形成了“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的产业共生机制。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作为跨江合作平台,依托上海产业外溢与南通区位优势,打造“产城融合、沪通联动”的现代科技新城。当前已成功构建起沪通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吸引格陆博、涵润、势航、钰泰、百优达等一批上海优质科创型企业落户,形成“前店后厂”“研发在静安,转化在南通”的生动局面,实现了两地资源互补、产业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跨江相拥”的市北(南通)科技城,聚焦发展“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三大产业。截至2024年末,引进企业275家、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实现税收突破40亿元。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城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6家、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省市区人才项目90个,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南通科技城也先后获评江苏省级高新区、江苏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