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更高目标,打造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围绕“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这一目标,“十四五”时期,静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静安的要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面向“十五五”和未来十年,静安将进一步锻长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奋力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在大局中更好挑大梁、作贡献,在全市“五个中心”建设中坚定走好第一方阵,有更大建树。
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更独特优势
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国际化程度高,高端要素集聚,服务经济发达。“十四五”以来,静安发挥中心辐射功能,持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369.9亿元,人均GDP达36万元,是2020年的1.5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02.2亿元,居全市前列;全区年税收“亿元楼”92幢,居中心城区首位,其中“月亿楼”9幢。商业消费活力实现新迸发。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首店991家,一批现象级地标项目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心城区首位。总部经济能级实现新突破。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2家、民营企业总部26家,总部规模居全市前列,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
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强动能
静安一手抓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6个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超85%。“全球服务商”企业从“十三五”时期末的48家扩展到103家,集中了上海1/3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形成“门类全、能级强、涉外功能强”格局。人力资源、咨询调查、广告、法律服务、质检技术5个领域,在全市营收占比超18%,列全市第一。金融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国际财富管理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全区税收贡献200强企业中商贸服务企业占比超六成。
科创集聚态势明显。加快发展数据智能、文化创意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了全市1/3的核心大数据企业,全球1/3制药50强巨头落地静安。近期,聚焦商业、文化、创意、科技融合发展,把握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美妆健康等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数通链谷、视听静界、美创静界3个载体,以赛道集聚、空间集聚、政策集聚,构建融合创新生态,推动新兴产业升级。
高水平改革开放,激发更澎湃活力
2021年至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22个,合同外资48.3亿美元,规模及占比均列全市中心城区首位。聚焦商贸商业重点,探索制度型开放,创建全市首个优质产品进口示范区,在张园设立全国首个商业中心“保税仓”,创新自由贸易账户。同时,深入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设立上海中心城区首个境外投资项目许可咨询服务点和首批10个海外服务点。仅今年以来,助力长三角地区600余家企业跨境出海。
累计实施693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2021年至今年6月底,累计新设市场主体4.76万户。把培育本土一流企业作为重点,实施民营企业总部梯度培育计划,目前民营企业总量占比近85%。
推进城市更新,打造更优品质
“十四五”以来,静安集中精力推进剩余47幅、5000余证零星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提前7个月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半完成全部2095户不成套小梁薄板旧住房改造。作为首批工人新村之一的彭浦新村,所有4907户非成套老公房,已全部完成改造。
与业态更新、区域更新、公共服务配套更新等紧密结合,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完成锦沧文华、四季酒店等35幢商办楼宇更新,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等23个项目正在推进中,楼宇活力和能级持续提升。下大力气实施张园保护性开发,全力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标杆。
建设人民城市,厚植更温暖底色
针对“一老一小”需求,静安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首创覆盖老年人全周期医养服务的“五床联动”整合型照护模式。建成全国首家“宝宝屋”,“托幼一体”实现全覆盖,率先开设2岁以下小月龄托班。
高质量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精心保护修缮106处红色资源。推进文化惠民,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等保持全市前列,常年涉外演出超1万场、驻场演出达5000场,居全市第一。
着力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市容环境保持常态优良,在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中保持全市第一。苏州河静安段6.3公里岸线实现贯通开放,新增公共绿地26.5公顷、立体绿化11.3万平方米、绿道12.7公里,新增公园、口袋公园24座,让更多人“推窗见绿、转角遇美、出门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