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北高新:书写科技回归都市的“静安答卷”
从天翼数字生活落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到喜马拉雅自主研发“珠峰情感AI模型”;从数通链谷·静数空间的区块链数字底座,到视听静界·元空间的超高清技术策源地——市北高新正用行动证明:作为中心城区的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区,这片3.31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完成了从“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到“都市型数字经济示范园”的能级跃升。
当前,市北高新园区正全面落实市委、区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锚定“推动商业、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活动集聚、产业集聚,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课题,全力书写“数通链谷”“视听静界”助力科技回归都市的“静安答卷”,奋力在全市发展大局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
数通链谷,区块链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生活场
区块链的魔力,在于打破数据与产业的边界。
在静安区康宁路288弄的数通链谷,哈希桥、合约桥的栏杆上刻着哈希值、智能合约等专业名词的通俗解释。午休时分,会有工程师们漫步在园区的共识大道、聚链路等,讨论跨链技术与算法优化。全国首创的区块链场景集市每月如期在“链创空间”举办,供需双方带着问题与方案现场对接。这种“物理空间即产业生态”的布局,让“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从愿景变为现实。
时链科技的成长轨迹颇具代表性。这家零碳数智化城市服务商曾因“数据孤岛”而发愁,入驻“数通链谷”后,与楼下浦江数链合作构建“区块链能碳数链”平台,如今已覆盖3000万平方米建筑,实时采集、上链存证能耗数据。“园区绘制的产业生态图谱,就像给我们配了‘产业导航’,便于快速找到合作伙伴。”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产业链协同的价值。而这只是数通链谷里的一个缩影,更具示范意义的是中国电气装备的实践。其联合浦江数链打造的碳足迹管理平台,聚焦93大类核心产品,上链高价值数据5万多条,带动电气装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10万余家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拉动电力能源产业经济规模超千亿元。
场景落地是技术价值的试金石。园区打造的全国首个区块链场景集市,已围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司法公证、农产品溯源、碳足迹存证、供应链管理等不同领域举办10余场主题活动,推动开发152个应用场景,服务辐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区块链产业的应用规模排名全市第一。例如:从法科技的“区块链+二次元IP”普法平台、蚂蚁链的跨境贸易单证系统,以及“数字存根”既可用于观影看展,也可换来沿途商圈的餐饮折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跨场景、无感化的权益流转,源自于区块链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生活场。
“我们要建的不是企业集聚区,而是让创新自发涌现的生态系统。”园区负责人说,依托上海区块链测评中心、上海市数字公共服务中心、IEEE区块链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静数空间等“智囊团”,特别是上海市数字公共服务中心(数通链谷)全面覆盖“企业开门四件事”——“买算力、接数据、部模型、装软件”,通过“新手版、专业版”两份套餐提供一站式数字服务解决方案,让初创型企业“带着场景来,拿着方案走”,持续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成立一年多来,这座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已是上海区块链产业的“现象级”地标:助力静安集聚了160余家区块链企业,一年间企业数量增长300%;2024年营收突破210亿元,税收超2.4亿元,培育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小巨人”企业3家,独角兽企业1家。
若将数据比作AI时代的“石油”,区块链技术便是推动其高效流动、安全确权与资产化的关键“管道”。在此背景下,由静安区支持、规模4.05亿元的“上海创智数链基金”顺势而生,聚焦区块链、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布局,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动能。当前,数通链谷正探索中心城区科技产业发展路径——以硬科技筑基、软生态赋能。园区负责人表示:“基金将发挥龙头牵引作用,培育创新企业,助力数通链谷企业加速实现‘产品-商品-用品’价值跃升。”
目前,一系列具有示范性、标杆性的应用场景在市北、在静安落地。例如,打造数字孪生街区,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构建楼宇园区碳排放可视化管理系统,建立碳排放监测与交易试点;建立灵活就业群体的数字画像,通过三医数据联动、实现多向赋能提升等。按规划,力争到2026年,在航运贸易、供应链金融、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形成300个区块链重大和特色应用场景。
视听静界,超高清技术重塑“商旅文体”新体验
超高清视听的魅力,在于通过“硬核科技+人文体验”的融合,重构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
中国电信天翼4K超高清直播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已被写入中国体育赛事传播史:60帧高刷新率与HDR高动态范围联手,把1080P时代看不见的草皮露珠变成“心跳级”细节,让网友直呼“连弧线都毫无拖影”;天翼云平台智能分发再拆掉传统转播的“玻璃屏障”,把客厅秒变30米看台,超高清由此从参数化为可触摸的生活体验。作为电信数字生活业务核心载体、扎根市北高新的天翼数字生活,正以“内容+传输+终端”全链路整合能力,把这场“苏超”实验复制到更多场景,推动超高清技术向大众日常加速渗透。
在市北高新的超高清版图上,企业各司其职又协同发力,织就完整产业链。灿瑞科技的智能音频技术在幕后提升终端设备音质,持续雕琢沉浸式体验的“好声音”;像航科技的空中全息影像挣脱屏幕束缚,以毫米级精度走进了车企座舱、医院手术室;中航国画的激光投影机,在国家历史博物馆还原华夏文明;域动锐翼AR眼镜则以144Hz高刷新率和低蓝光技术,将超高清体验装进用户口袋;风语筑依托虚拟引擎技术高精度复原圆明园,让数字文化穿越时空……这些企业如同精密齿轮,在“视听静界·元空间”集聚区形成合力。
这种生态协同,源于市北高新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市区“握指成拳”的专班机制下,静安出台了《协同打造“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8年)》,还有全市唯一一个超高清视听产业扶持政策,最高提供5000万元综合支持,搭建起“政策-技术-场景-市场”的转化桥梁。
超高清视听的魅力,还在于突破了单向传播模式,实现内容传播从“观看”到“参与”的全面升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下的文化科技融合。
在“视听静界”超高清产业技术策源地,文化科技融合正跑出“加速度”:喜马拉雅以文化传播与内容创新为双主线,依托自研“珠峰”语音大模型,将AI多播、数智人生成、音视频多模态创作全面注入生产流程,革新内容供给方式——其《了不起!五千年春秋战国篇》更成为上海唯一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网络音频节目的佳作;同期,国内“数字文化展示第一股”风语筑也在静安区和市北园区的全周期精准服务加持下,心无旁骛攻坚技术迭代,“梦回圆明园”VR沉浸体验、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数字展示等标杆项目接连落地,成为科技赋能文化、二者深度融合的行业范本。
回眸“十四五”,“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被列为规划重点;国家电影局《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则徐徐铺展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星辰大海。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下,市北高新正以视听静界这样一个创新样本为支点,撬动全球视听产业发展新格局。
底层逻辑,不是把产业园搬进市区而是让技术嵌入城市肌理
从智算中心年减碳41万吨到“苏超”赛场4K直播;从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贴心康养到低空飞行示范区内的无人机物流、安全巡检航线……
市北高新正回答一个命题:科技回归都市,如何让创新更有体感和温度?答案藏在数据港的智算中心里,也在智昌科技“所见即所控”的柔性制造里,还在喜马拉雅打造的“珠峰AI音频多模态大模型”里。
“这是市北高新面向‘十五五’规划的实景预演:以‘一谷一环一走廊’为骨架,把区块链、超高清、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融进都市型数字经济示范园。”园区负责人的思考,体现在具象细节——老厂房改造的静安国际科创社区,光伏板与红砖共生;智慧管理平台、无人机实时监测水质数据;每一杯链咖啡、每一次场景集市都藏着“数字票根”的身影。这种“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让3.31平方公里迸发出惊人能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静安全区一半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达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更是连续多年处于全市前列。
在市北高新,科技与都市生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这里总部企业加快集聚,园区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28家、民营企业总部14家、具有总部特征的行业龙头企业约100家;这里特色产业量质齐升,已成为上海数据资源最丰富、数据智能企业最集中、数据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区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云-数-智-链”产业格局;这里新兴产业聚能起势,园区瞄准新质生产力,探索布局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科技回归都市,不是把产业园搬进市区,而是让技术嵌入城市肌理。这里的探索,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静安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区样本”更深层次的求索——夕阳西下,静安国际科创社区的老烟囱与数通链谷的新楼宇在余晖中交相辉映,从“工业锈带”到“科创高地”,市北高新的蜕变印证着一个道理:中心城区的科技园区,不应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深耕“都市特质”——以技术密度替代空间广度,以生态协同激活创新动能,让“云数智链+”成为连接科技与生活、产业与城市的纽带。这里的实践正努力书写着一份独特答卷:科技与都市的共生,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更能为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