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余天,上海为国际品牌“造舰”
路易威登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巨轮展览开幕。
“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路易威登(LV)总裁兼CEO皮特罗·贝卡里感慨道。昨晚,路易威登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巨轮展览开幕,内部空间首次亮相。
激动之余,让人惊讶的是——这艘1600平方米的“全球唯一”,从构想到落成仅用了100余天。
“不破法规破常规。”静安区商务委主任姚磊说,具体推进过程中,“企业吹哨、部门报道”机制高效运转:职能部门主动上门、高频沟通、预判难题,在合规前提下极限优化流程,打通落地堵点。
此次“巨轮速度”,也是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全程跟踪“巨轮”首发落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主任张伊娜说,“路易号”启航,不是孤本,是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切片。“从审批‘减法’到服务‘加法’,从政策‘速度’到民生‘温度’,上海以极致效率、创新机制与全链条服务,为全球品牌落子落地培植了独一无二的土壤。”
贝卡里的感慨,是外资品牌在华投资的信心,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注脚。
“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路易威登于静安区,是扎根二十余载的老朋友。
“早春的午后,当路易威登相关负责人俯瞰兴业太古汇那片沐浴在阳光下的区域时,眼前一亮。那一刻,我们就知道‘有戏’。”
静安区相关部门领导在兴奋之余,迅速作出两个判断。一是“价值判断”,毋庸置疑,“路易号”项目无论是从推动外资企业扩大投资、做大做强首发经济、提升商圈消费能级,还是打造现象级时尚地标、提升中心城区品质的角度,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事实判断”。他们也曾疑惑:这么短时间内,在中心城区核心地段和有限空间,要打造出“全球唯一”的地标性建筑,能否做得到?
他回忆,当时各职能部门迅速集结,经过多轮碰撞,认为无论是制度层面、客观条件、还是时间,在实操上都有很大难度。
但再难也要突破。
静安区通过审批机制革新,开辟规划、建设、施工审核“便利通道”,变传统串联审批为多部门并联对接,审核时效提升;同时,跨层级协同网络,市、区两级形成专班,联动市、区两级规划、建交、市容等部门,仅用一个星期便完成常规需要两个月的方案共识。
服务渗透至每个细节:如环境配套升级,牵头翻新周边路面、优化石门二路沿线绿化、迁移电线杆、清除多余电箱盖,打造“沉浸式展示场景”;又如人流管理前瞻,提前与地铁部门协同制定客流疏导方案,同步整治共享单车停放点,营造与展览风格相匹配的环境氛围。
“LV的选择,印证了上海市场的独特魅力——不仅具备高端消费潜力,更以‘政策灵活性+服务精准度’形成不可复制的营商环境竞争力。”张伊娜说。
引进一个带动一串
不只是路易威登。
静安区正以该项目为蓝本,在张园、静安嘉里中心、恒隆广场等顶级商业地标试点重大活动“白名单”机制——具备成熟资质的品牌在指定区域办展,享受“一次审核”绿色通道,打通高能级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静安区商务委将该项目视作外资品牌“链式反应”的起点——后续预计带动10余个国际品牌加速落地静安,形成磁场效应,“引进一个、带动一串”。
这种敏捷响应,也渗透到后续运营的细节。
昨天在现场,记者发现多了个“浮桥打卡点”。开幕次日新增“浮桥打卡点”,正是政府与品牌对市民需求的精准捕捉。“我们观察到大量拍照需求,特设点位提升舒适度。”姚磊透露,未来将根据运营的实际情况,持续动态优化场景。
这种精细化的运营方式,恰与消费趋势深度契合——张伊娜说,中国消费者正从实物消费转向“情感消费场域”,渴求有故事的空间、可参与的体验及文化身份共鸣。以上海为例,演唱会、沉浸式展览等服务消费增速已达实物消费的数倍,成为拉动消费新增长极。
由此催生的“生态赋能”模式,正在南京西路商圈显效。久光百货至兴业太古汇,这两公里范围将打造成为“时尚消费走廊”。静安区正同步联动周边商场策划“展览+消费”串联活动,推动人流向消费流转化。未来,张园东区也将开放,与“巨轮”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