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通链谷”集聚165家区块链相关企业,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产业园做成产业链放大集群优势
时链科技,2016年成立的零碳服务商,已成为行业链主,企业今年营收额有望实现翻番。
创始人、CEO闫磊说,转折点或许来自团队“上链”的转型,并随着静安区“数通链谷”启用而入驻其中。基于此前积累的数百个项目的上万亿条数据,企业开发出以建筑区块链为主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区块链赋能“双碳”目标的核心管理。
它只是“数通链谷”区块链企业的一个缩影。去年4月,“数通链谷”在市北高新园区挂牌,想要打造“通全球、链世界”的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一年多来,以“数通链谷”为核心区,区块链产业在静安区快速发展。类似时链的区块链相关企业,目前静安区有165家,注册资本超70亿元。据统计,去年,以区块链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营收规模近30亿元,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规模超200亿元,税收规模超2.4亿元。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独角兽企业1家。
近期,闫磊将目光投向园区,将“数通链谷”作为一个场景,打造全国首个“建筑能碳链”平台,率先落地示范,形成能源数智化转型领域的标杆案例。眼下,底层数据正在持续对接中。
链式生长:从单项冠军到产业集群
闫磊回忆企业的成立,来自节能减排降碳的刚需——一些投运不久的楼宇不适合外科手术式的重建、拆除。只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控制,尽可能优化楼宇能源的产生、供给和使用。
区块链,让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我们将能源的产出使用和供给做成智能化的碳排放认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存证,使认证过程全部在线化和区块链化。这种去中心化的认证方式能够让碳排放真正形成有价值的认知。”
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在于多方参与、数据共享的“链式”协作机制,推动其规模化应用并非易事。闫磊坦言,尤其当涉及私人企业数据上链时,常因数据主权顾虑、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及技术适配成本高等问题,导致沟通壁垒高筑、协作进程滞缓。
卡点的解决,转机出现在园区9楼与11楼的“垂直协作”——企业楼上的浦江数链,是园区内另一家区块链企业,它开发的“浦江数链”区块链平台,为政务公共服务和数据要素流通提供部署能力。
浦江数链每周举办链主企业例会,联合静安区数据局搭建政企沟通桥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适配方案定制、收益共享机制设计,闫磊的数据流通壁垒逐一攻克。
企业欣喜发现,“国字号”平台——上海区块链测评中心近期入驻园区,依托“国内唯一具备区块链CNAS检测能力”的权威资质,以国家标准为尺,为企业提供基础评测、关键技术评测、应用服务评测等7个类别30余项专业能力的评测体系。这些平台、协会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协同发力带动“数通链谷”稳步前进。
生态协同:破解数据要素流通密码
闫磊的不少客户,来自一场集市。在“数通链谷”摆摊的过程,也是搭建起供需对接桥梁的过程,推动企业更多区块链应用场景在上海落地开花。
时链科技成功对接了园区、商业综合体、医院等,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每一个公司都会被当作种子来孵化,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阳光雨露。”静安区数据局局长谢志彬说,正加快推出具有示范性、标杆性的大应用场景,探索企业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加速实现“产品”到“商品”再到“用品”的价值跃升。
例如,打造数字孪生街区,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构建楼宇园区碳排放可视化管理系统,建立碳排放监测与交易试点;建立灵活就业群体的数字画像,提升城市顽症治理效能;通过三医数据联动,促进医保资金监管、药企医药研发、医院临床医疗的多向赋能提升等。
“力争到2026年,形成在航运贸易、供应链金融、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区块链重大和特色应用场景300个。”
放眼整个“数通链谷”,工作专班全面梳理园区企业产品、技术特征,绘制了区块链产业服务、资源、技术、应用4个层次的生态图谱。在此基础上,当好“牵线红娘”,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通、加速互补,让“上下楼”变成“上下游”、“产业园”做成“产业链”,推动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集群优势。
闫磊的办公空间里,可以看到“建筑能碳链”平台实时数据大屏,跳动的数字正悄然改变楼宇的碳排放图谱。“当每一克碳排放都有迹可循、有数可依,在数据孤岛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实现链上目录存证、链下数据传输,‘数通链谷’书写的或许不仅是静安的故事,更是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的样本。”闫磊说。
这一年,“数通链谷”产业空间逐渐饱和,专班已开始着手研究产业空间拓展方案。据悉,未来将以现有“数通链谷”区域,即康宁路288弄作为先导区,以扩展区、辐射区、协同区按序向周边进行拓展。扩展区、辐射区分别以市北高新总部经济园、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作为核心,总计可提供约27万平方米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