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威酩轩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 我的南京西路
【人物资料】
吴越
出生成长于上海,1980年移居加拿大;1993年加入LVMH集团,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海归”之一,首任旗下Dior美妆中国负责人;2000年任职Sony Music,开拓和推动大陆流行文化商业发展;2005年回归LVMH至今,领导监管集团旗下七十多个国际顶尖品牌的中国市场业务,参与见证城市更新升级。
漫步在今天的南京西路,目之所及是林立的大楼、时髦的街区,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是上海商城“梅泰恒”、久光、芮欧,是点缀其中的剧场、公寓楼和花园别墅,更是密布其中的咖啡店。身处此间我们不禁畅想,今天的这片繁华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存在于文献中的南京西路固然重要:通过追溯街道的改变、地标的更迭,我们可以梳理街区面貌演变的关键节点;通过解读街区规划背后的愿景与期待,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发展阶段街区担负的城市使命。这些宏大叙事往往描绘的是城市的集体记忆,要真正理解南京西路走过的百年时光,更细腻、微观的个人故事不可或缺。
区别于留存书面的“记载”,存在于口述史中的南京西路更为多元与丰富,就像是建筑的一砖一瓦,看似微不足道,却是一座宏伟大厦不可或缺的构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细致、更具体的方式,打开南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变迁。
我们有幸邀请到路威酩轩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先生分享“他的”南京西路。作为少数生于斯、长于斯,又积极参与街区发展的关键个体,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个人的成长、挑战和喜悦,如何与城市的变迁、发展和重塑相呼应,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的街区画卷。
南京西路的“从前慢”
我自幼生长在这个街区,特别熟悉从静安寺到王家沙的这段南京西路。我是在陕西北路、延安路口的家里学会走路的,幼儿园在威海路,小学和中学都在茂名北路;对这一带的条条小弄堂了如指掌,几乎可以闭着眼穿梭。
从西到东,经常光顾的平安电影院、美琪大戏院、新华电影院,很多活动的市少年宫、少儿图书馆、静安区少年宫、少年儿童书店、新华书店、新成游泳池,三天两头顺道而过的蓝棠皮鞋、凯司令蛋糕、梅龙镇酒家、王家沙糕团……还有向阳儿童用品商店,离我家的步行距离均在十几分钟之内,处处承载回忆。
陕西路上的廿四路电车、南京路上的廿路电车,曾经只有公交车、脚踏车和“黄鱼车”的年月,记得在南京西路、江宁路的丁字路口竟然还发生过没啥速度的廿三路电车急拐弯造成伤害——现在难以体会当时人的慢节奏。
与南京西路“再相识”
1985年我开始频繁回沪差旅。1989—1990年锦沧文华、波特曼上海商城建成后,我就特别喜欢住这两家酒店,因为离我父母住处很近,方便走来走去。也是在锦沧文华大酒店和我太太初相逢的,她留学日本回来探亲;我1993年“海归”工作,我们已结婚,还选择在这家酒店居住了半年。
海外生活十几年,我重新回到这个街区后,见证了里程碑式的高端零售发展:比如,1992年Dior选择波特曼上海商城的屈臣氏,在内地率先呈现国际美妆品牌的形象专柜;1994年取消外汇兑换券后,LV在上海商城开出上海第一家门店。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所代表的企业参与了这里许多的街头商业变更,包括新建的鸿翔百货和摩士达商厦之兴衰,梅龙镇广场的开业,千禧年初的中信泰富、恒隆广场诞生,后来的金鹰落成……1999年我儿子出生时,我们也住在这个街区的嘉里中心,家族后代延续了“南西”情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2001年,LV成为第一个获得直营零售执照的外资品牌,在恒隆广场开店;2001年至今,我已持续在恒隆广场办公二十三年,窗外向南能看到儿时的家庭住处,楼下周边全是熟悉的历史场景。无可非议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发旧貌换新颜,这段南京西路成为中国时尚高地、世界时尚焦点。渴望弥补的是,新上海快车道上,忙忙碌碌的加班族对历史的感知缺失。这里的原住民基本不在此地了,人们需要放缓行进的脚步,等待没有跟上的灵魂。
讲述“我的”南西故事
2016年和2021年我母亲和父亲分别去世。那六年期间,在追忆他们人生履历的过程中,我对这熟悉的街区更加深度寻根探究,收获满满。对亲人的缅怀,自然扩大到了对街区历史的挖掘分享和对这座城市的致敬宣传。
恒隆附近的南京西路上,静安公园——是一个公墓,我爷爷曾安葬在那儿;平安大楼的公寓——我父母新婚不久曾短暂居住在那儿;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我母亲毕春芳在大红大紫的明星时光和父亲谈恋爱逛街,有次被粉丝围堵曾躲避在那儿……在这条街的历史中,我找到鸿翔百货的创始资料,发现上海咖啡馆背后的创始故事,了解陕北菜场前身西摩路菜场的创建历程……我也知道了“南京西路”在1945年得名,2025年将迎来这个命名的80岁生日。
连着好几年,我发布了许多纪念前辈亲人的文章;从2020年起,我还携手新媒体“一条”持续合作录制以《吴问东西》为题的短视频节目,专门讲述南京西路的人文故事,为了承前启后。
畅想南西未来
2020年,我有幸应邀加入上海重要城市更新的“张园”项目顾问团,亲眼目睹,感受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南京西路从三四十年前的拆建——大筑高楼,进入为赋予老建筑鲜活生命的呵护——修旧焕新。
2023年City Walk成为流行,商业加倍注重人文,这里的丰厚历史和时尚行业相辅相成,可以引发前所未有的大众兴趣——未来已至。99岁的平安大楼、69岁的上展中心、34岁的上海商城、23岁的恒隆广场……时过境不迁,上海象征中西融合,海纳百川,这条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定是一脉相承。其实,魔都的这个街区曾开创“国潮”之先河,从当年华人创办鸿翔时装公司,到华人建造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到华人成为“咖啡大王”……前人开天辟地,后辈接力进取;这里引领了中国加入世界之潮,我们应该为共同的继续努力喝彩!
未来,我很希望看到人文能从档案馆走上街头,希望让南京路上的珍贵历史人物故事纪念标识在他们的发生地点,供路人关注、阅读和了解。现代青年们走过路过,链接往事、对话当下、展望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