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区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贴破解“轻资产”困局 “技术砖”“数据瓦”构筑信用基石
在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内,上海盈明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列车位置占用检测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近日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成功获得上海银行500万元贷款。这家深耕轨道交通领域10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政府补贴直接降低融资成本近半,让我们敢接更多大型项目。”企业副总经理李飚坦言。民营科创企业的这一转变背后,是静安区新推出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释放的强劲红利。
“工商联有企业,知识产权所有政策,银行有融资产品,我们紧密联系,形成助推科创企业发展的闭环。”静安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就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其中核心要点是强调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为纲,将财政资金从原先重点支持专利创造改变为重点支持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了促进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静安区知识产权局对“实施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进行贴息”写入了最新的扶持政策,并将于近期发布。
静安区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融资成本减半,目前的政策是给予企业50%的利息补贴,企业完成还款后可以向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未来还将升级服务生态,搭建“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专业服务组团提供评估、质押、登记全流程帮办。
上海盈明的发展历程颇具代表性:作为智慧交通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手握15项软件著作权和12项发明等专利,却因“轻资产、高研发”特质,面临融资瓶颈。
“过去贷款依赖房产抵押,但我们的核心资产是专利。”企业财务总监算了一笔账:通过质押列车调度系统专利获得贷款,叠加政府贴息后实际利率较基准下浮40%,年节省利息支出超6万元。这笔资金将直接投入专用铁路通号大系统研发,助力企业竞标央企供应链项目。
上海银行闸北支行行长顾卫东说,如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愈加成熟,也推动了产融协同加速。比如随着数据资产计入会计报表以后,银行已经在探索通过企业拥有的数据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未来将推动“技术砖”“数据瓦”共同构筑科创企业信用基石。
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静安区建设国际知识产权核心区的蓝图中,知识产权正从法律证书演变为经济要素。对于像盈明这样的科技企业而言,静安区的新政不仅意味着融资成本的降低,更标志着创新价值获得制度性认可——当专利证书与金融工具结合,科创企业的星辰大海,正从纸面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