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乔争月: 阅读南京西路:静谧与繁华
【采访对象】
乔争月
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Qiao Shanghai工作室总策划及主持人
南京西路对乔争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大学毕业后,她就一直在威海路上海报业大楼里的上海日报工作。“从我们40楼办公区的落地窗就能欣赏蜿蜒伸展的南京西路,也能看到这一街区有意思的城市风貌,既有上海传统的新式里弄住宅——静安别墅,也有很多高楼大厦,隔得那么近,又融合得那么好。我也很爱逛南京西路,买东西,约朋友吃饭喝咖啡,一路都有很熟悉很亲切的风景。”
但她又发现自己一直没有好好地去认识这条身边的马路,除了零星地写过一些建筑外,南京西路及其沿线的很多建筑她都没有好好去了解,于是她开启了《阅读南京西路》一书的写作。
静谧与繁华
乔争月沿着南京西路一路行走,从各种历史档案和外文文献中寻访、探究沿线建筑以及和建筑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在深入地研究之下,她觉得南京西路有其独特的气质——静谧的繁华。
“如果翻看1920年代的行号路图录,就可以看到南京西路沿线是私园、住宅,所以这里最早就是静谧的,是有品质的居住城市空间。随着人口导入,这里渐渐布满优雅时髦的商店、剧场、公寓楼和花园别墅,别具风情。虽然南京西路商业氛围很浓厚,但总给人以宁静闲适的感觉,也许这就是静谧的繁华。”
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也指出,繁华、静谧是《阅读南京西路》的主题。“南京西路的繁华是长时间才历练而成的,1862年开始辟筑的静安寺路在当年还是一条私有的道路,可供刚刚出现的马车通行,成为人们星期日下午游玩的去处。1945年才改名为南京西路。长时间以来,这条路是上海最长的一条街道,两边坐落着上海近代早期最优美的住宅、咖啡馆和餐厅。这里有过1904年开业的上海最早的旅馆,有电梯通往各个楼层,提供电话服务和冬季采暖。其实这里当年还是乡村,这家旅馆的旁边甚至还有一家农场。历年来,南京西路汇集了众多公司、时尚的娱乐场所和俱乐部,也聚集了许多画廊和艺术家。”
乔争月所研究和所写的南京西路并非仅仅是一条3866米长的线性的街道,而是不断向周边的街道和建筑延伸的社会蒙太奇,在文字中,读者会发现这片乐土是浓缩的上海史。
中西合璧
作为专门研究城市和建筑历史的专业媒体人,乔争月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最迷人之处,就是19世纪中叶后,中西文化曾在这里相遇、碰撞、竞争并互相学习、吸收,最后水乳交融。
“南京西路的城市风貌尤其‘中西合璧’,这是最让人心动的魅力。”乔争月在采访中连续用到了contrast(对比)这个词。“有里弄建筑,也有摩天高楼,这种contrast(对比)是上海很有意思的城市风貌。远眺南京西路,你能强烈地感觉到对比感,很上海,也很国际。”
南京西路这片地域是许多为世人熟悉或陌生的文化名人活跃的大舞台,在调研写作的过程中,活跃在南京西路的中外历史人物的故事也让乔争月十分着迷。1920年湖南青年毛泽东曾在静安寺路民厚南里寓居,生活虽清苦,但精神充实,在这里他接触到新鲜的思想,思想发生重要的转变,确立了初心。
年轻的田汉、郭沫若、郁达夫和村松梢风等文学青年也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同一片石库门,过着同样清苦而充实的生活,学习、交流、互相启发,都成长为一代名家。此外,热爱公寓生活的作家张爱玲和坚持新闻理想的报业大王史量才也都住在附近。
中外富商哈同、嘉道理、吴同文、贝润生、郭氏兄弟等纷纷选择在这一带建起壮观的宅邸—爱俪园、大理石大厦、绿房子、贝宅、郭宅,都载入了近代建筑史册。
“南京西路是中外建筑师各显神通、争奇斗艳的角逐场,也是世界新建筑的展示场。”乔争月举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案例:犹太富商哈同是西人,但他的爱俪园(现址为上海展览中心)由中国僧人黄宗仰设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还举办许多中国文化活动。
灵动与发展
在确定《阅读南京西路》这本书的英文名时,乔争月思来想去,最终用了The Bubbling Well Road。
这是它最初的英文名。根据《南京西路一百四十年1862-2002》一书,上海跑马总会于1862年越界筑路,辟筑一条长2英里的跑马道,从泥城浜(今西藏中路)直通千年古刹静安寺。这条跑马道以静安寺前著名的涌泉取名Bubbling Well Road,中文名静安寺路。1945年静安寺路更名为南京西路。
“我为什么要用这个英文名,是因为这个名字让人感觉这条路很灵动,涌动着能量。我写过很多马路,我觉得马路不能是死气沉沉的,一定要灵动。南京西路的历史底蕴,最新的经济发展,来来往往的人,都是这条马路上多样性的流动能量,这是南京西路给我的深刻印象,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个英文名字。”
当乔争月开始写作《阅读南京西路》这本书的时候,南京西路正好开启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信泰富、锦沧文华酒店和静安寺下沉广场都在改造升级中,它们陆续展露新的风貌。
“2020年5月,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举办水文化展,我在展品中看到一根雕花栏杆,是上海静安寺涌泉井栏的原物。这根井栏浸润着南京西路的历史。”
“在这条路上,还有两位外国侨民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一位是被老百姓亲昵称为‘大宝医生’的德国医生宝隆。这位来自德国的孤儿克服巨大困难,在这里为中国穷人建起医院,还创办了医学院,分别发展为今天的同济医院和同济大学。另一位是英国地产大亨雷士德,他终生未婚、生活简朴,拥有南京路的大量地产,却将几乎所有遗产捐给上海的慈善团体、医院、学校,其中就包括南京西路附近的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他们把上海视为新的家园,身后也都葬在静安寺公墓,他们留下的医院、学校、基金会至今仍在运作,惠及今人。
“这些南京西路的故事和精神,宛若那根井栏下曾经汩汩的泉水,充满流动的能量,值得永远铭记。”
而南京西路的发展也像汩汩的泉水,在不断涌动,今天的南京西路已经成为上海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前段时间,一位专家老师约我去新开的阿丽拉酒店喝下午茶,我们在露台上远眺南京西路沿线,我们感觉到这个街区涌动着无限的能量,未来的故事会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