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 干字当头 力争全年跑出发展加速度
今年以来,静安迎来消费市场的“开门红”——
“首发经济”持续大放异彩。最近,西班牙奢侈品牌LOEWE罗意威亚洲最大精品店——上海罗意威之家在位于南京西路的静安嘉里中心启幕,消费能级不断提升。
消费市场格外红火,特别是春节期间,三大商圈日均客流近30万人次,26家重点商业企业销售额合计同比增长9.11%,同比实现正增长的企业近九成,消费潜力被不断激发。
2024年,静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区域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和发展韧性:实现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2亿元,同比增长5%,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商品销售总额近万亿元,引进首店数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涉外经济规模和比重位列中心城区前茅。
新的一年,静安开好局、起好步,干字当头,将力争全年跑出发展加速度。今年,静安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持续培育新质动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静安的生动实践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静安力量。
首发经济蓬勃 “千亿商圈”稳步迈进
今年是南京西路“千亿商圈”建成之年,静安全力冲刺,将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末实现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在上海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建成“千亿商圈”。以此为重要切入点,静安努力将南京西路商圈打造成为品味上海的“活力街区”、体验中国的“上海窗口”、汇聚全球的“中国地标”。
持续打造高品位的消费载体。这两年,南京西路上一众载体更新后华丽转身,中信泰富广场更新后,瞄准首店经济和露台经济发力;锦沧文华广场更新后,吸引到意大利奢侈品集团OTB集团旗下4家品牌首店入驻。2024年底,CP静安的焕新升级带来了客流和营收的双新高。未来几年内,张园东区、恒隆三期、机场城市航站楼、永源浜路项目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更新项目将亮相南京西路。
加快集聚高能级的消费品牌。静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3年连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尤其是南京西路商圈,集中了20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全市1/3的高能级首店。
不断丰富高质量的消费供给。作为全市首批“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静安鼓励全球知名品牌在静安举办高能级的新品首发、首秀、首展并落地首店。2019年至2023年,静安累计引进各类首店952家;2024年,引进首店234家,数量规模居全市第一。首发首秀首展不仅数量多,还呈现高能级态势。2024年3月21日晚,南京西路商圈“三首齐发”,引发轰动——苹果全球第二大旗舰店开业、星巴克烘焙工坊举办意榄朵Oleato新品系列全国首发、罗意威LOEWE有史以来首个品牌大展“Crafted World匠艺天地”揭幕。2024年,静安共举办各类高能级首发首秀首展活动100余场。
过去一年来,静安不断创新,文旅商体展充分融合,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体验。
今年春节期间,南京西路商圈开启为期12天的第三届“闪亮·上海”静安国际光影展(2025)之“闪亮·静安 光影SHOW新春”正月迎春活动。为激发商旅文体展的活力与灵感,静安区联动区内各大商业体,体验猜灯谜、拓贺卡、集福章等传统新春活动。
静安聚焦消费场景创新,发力夜间经济,打造“水岸+街区+露台”新格局。结合茂名北路、永源路限时步行街、张园-丰盛里、久光步行街1618弄等项目,开展具有街区风貌特色的夜间经济活动;依托苏河湾滨水绿地资源,融合“水脉、文脉、绿脉、人脉”,打造上海水岸夜生活体验区;扩容静安露台联盟,在已有的中信泰富广场、静安大悦城等6家成员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将鼓励支持MOHO、吉宝静安中心、CP静安等更多商业企业加入联盟,打响“静安露台季”IP效应。今年,静安将发力浪漫经济,打造“顶级品牌+特色地标”新模式。抓住2025年“双春”的农历婚庆大年,打造浪漫经济“高端品牌+特色地标”的静安模式。
“区块链+视听” 科创产业优势显现
去年10月,“数通链谷”在静安市北高新园区内揭牌,推动上海首个以区块链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迈上新征程。12万平方米的建筑载体中,集聚了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浦江数链、上科院软件中心、蚂蚁链产业开发创新中心等一批企业和机构。未来,上海将支持“数通链谷”高标准建设发展,推动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通全球、链世界”的核心枢纽节点。
抓科创,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数通链谷”是静安区深耕科创新赛道,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目前,静安拥有区块链相关企业148家,约占全市1/4,连续4年入选产业区块链核心集聚区。作为静安区块链产业最为集聚的核心地带,市北高新园区内区块链企业数量达112家,其中“数通链谷”集聚了56家。浦江数链、信医科技、时链科技、软中智链等27家企业凭借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积累的独特优势,成为行业内链主企业。
近年,静安区加速城市更新速度,为科创发展提供产业空间。去年,静安区公布了市北高新园区“一谷一环一廊”产业空间布局。
“一谷”即数通链谷,楔形绿地与“科技梯田”相融合,为企业提供灵感迸发的环境,形成“生态引力”;灵活多元的空间设计,满足未来企业需求,形成“科技引力”;开放共享的社群场景,推动思想与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文化引力”。“一环”,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以“数智产业集聚、智慧城市先导、人文创新活力”为核心理念,推动产业、空间、文化的全面升级,营造科创的“街与巷”。“一廊”,即走马塘整体转型区,截至2024年底已启动更新6个地块,合计更新总量约为16万方,待更新完毕后将释放共计76万方的产业空间,打造成为高效复合的创新社区、混合多元的活力社区和开放流动的生态社区。
找准自身优势、明晰细分赛道,加快培育产业生态,静安区在科创的多赛道上发力。
去年,依托良好的科创、文化产业基础,静安积极承接上海在超高清视听产业领域的发展部署,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投融资服务和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初步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产业生态。未来,发挥市北、大宁“云数智链+文化创意+示范应用”特色优势,打造“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静安区联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化旅游局共同制定并发布了《协同打造“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8年)》,同步出台了《静安区关于支持超高清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行动方案》提出静安将实施超高清视听产业“四大重点工程”21项主要任务,力争到“十五五”末产业规模跃升至2000亿元,超高清视听内容产出超过10000小时,成为全国超高清视听内容制作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若干措施》从产业能级跃升、引领创新驱动、培育应用场景、布局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推出15条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夯实产业核心基础,促进超高清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以企业感受为指向
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了“新春第一会”。静安积极响应,对标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全面推出和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六大行动十二大创新举措——
第一大行动是提升惠企服务效能。静安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实施“政策领航”,在区门户网站开设“政策月历”专栏,结合“一网通办”打造集合预告、查询、体检、咨询、解读、办理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帮助企业查、阅、办政策联动起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获取政策、享受政策的难度。
第二大行动是规范涉企监管检查。针对“重复查、多重查、随意查”问题,改变监管模式,拓展综合监管领域,全面推广涉企“检查码”应用,更多用协同、联合的方法,降低入企频次。今年将率先在市场监管领域推出行政执法报告制度,还会在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特色化的合规指导。
第三大行动是深化企业出海服务。发挥静安全球服务商集聚的特色优势,积极回应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联合法律、金融、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专业机构,为本土企业海外品牌推广和业务拓展保驾护航。
第四大行动是优化产业营商环境。静安围绕“3+3”重点产业,梳理产业链条、产业图谱,打好链主、资本、场景三张牌,同时加大政策、人才、载体等要素保障力度。
第五大行动是激发基层营商活力。将进一步赋能街镇,支持街镇深挖资源,各显神通,打造一街一品,打通举措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百米”。
第六大行动是营商评价对标创优。解决政府服务和企业感受之间的温差,把前期收集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近200条建议诉求,归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希望可以赢得企业越来越多的好口碑。
如何高效服务企业,是静安各级政府部门持续面对的考题。为此,静安推出十二大创新举措:成立区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建立问题发现机制和快速响应协调解决机制;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技术,在政策查询、赋强公证、商会调解等方面,用新技术带来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体验;在知识产权运用、依法守护企业方面,建立集成化工作机制,“一站式”提供专业服务。
一切以企业感受为指向,这才是检验营商环境高下的根本尺度。静安在全市率先推出的“全球服务商计划”也是以此为标准。
“计划”实施以来,静安全力构建全球服务网络,高等级全球服务机构加速集聚。静安持续增强服务辐射能级,通过创新合作交流机制、强化政策模式创新、深化平台功能建设,推动全球服务商赋能科技创新和跨境出海。“计划”被纳入中央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大局。
目前,静安全球服务商总数已达103家,涵盖咨询、法律、科创、广告、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领域。下一步,静安将紧紧抓住国内企业全球化布局不断加快、国际需求进一步扩大的机遇,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领域、全媒体”的综合服务,全面提升上海专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