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 开工首日,上海加快把“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
新的一年,坚定信心,奋力一跳!上海各区努力开新局、抓机遇,加快把“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 来听一组记者的报道:
我是记者周依宁。
上午10点45分,闵行区8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10个重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100亿元。
“专程飞过来的,下午和颛桥镇详细谈一下规划设计这方面。”
成都硅宝科技公司董事长王有治把首个工作日的全部时间花在闵行。作为一家新材料行业的上市川企,此番落地超1亿元、包含研发中心在内的重点项目,是为“出海”做布局,闵行是公司考察半年后最满意的投资目的地。
“闵行确实在上海尤其在各种手续的办结上最方便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20年前,先普气体董事长江晓松回国创业,想改变国内外半导体工艺设备的巨大技术差距:“那个时候整个芯片行业没有人愿意当小白鼠,还是挺困难的。”
闵行对当年的江晓松敞开了怀抱,如今公司气体纯化技术已达世界顶尖水平,今年首次拿地,继续选择闵行,江晓松说,项目力争“当年开工,当年生产”:“没有拿地自己建设厂房的经验,马桥镇接触两次,就知道你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特点,会在什么地方碰到困难,直接就提供这些帮助。”
闵行今年拟安排重大产业项目70个,总投资超800亿元。现场还发布了《闵行区服务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工作方案》,这是一份要让更多项目跑出“莫德纳速度”的“机制保障”。
区经委副主任刘文娟说:“招商洽谈、土地供应,还有项目立项、报批报建,以及施工管理、竣工验收,是能前置的前置,能同步的同步,能容缺的容缺。”
要让全球投资者持续“加仓”闵行,区投促中心主任顾耀强已经计划好了2024年“走出去招商”的日程:“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还有中关村;到海外,德国、东南亚、日本,设立我们闵行的招商点,加大引进力度。”
我是记者李雪梅。
寸土寸金的黄浦区沿滨江区域,一头是外滩金融集聚带,一头是新规划的中央科创区,新年第一个工作日,黄浦区为金融、科创联动发展落下先手棋。
作为外滩金融集聚带黄浦江滨水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地块,南外滩金融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南滩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钢介绍,这里计划新建商办楼宇9栋,并对沪南慈善会、新昌仓库、动力机厂等保留保护建筑进行修复修缮:“我们利用了它的整个建筑的风貌,也是保护保留了城市的肌理,作为金融企业的办公和总部企业的办公楼来使用,已经有两家金融机构签约入驻。”
同样是区域内最宝贵的土地资源,黄浦江沿线最后一块可成片规划的“大衣料子”已明确定位“中央科创区”。上海地产集团联合黄浦区专门成立了上海世博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着力在中心城区核心地段打造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世博发展集团董事长董鸿介绍:“我们将把中央科创区同已建成的城市最佳实验区和规划中的文化博览区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生活、科创融于一体,配套齐全、充满活力的科创社区。”
瞄准新赛道产业,中央科创区将汇聚全球科创资源,布局高科技产业体系,形成以数字科技、生命健康为核心,以科创服务业为支撑的“2+1”产业集群。
黄浦科创集团董事长梁国特别提到,金融与科创的联动发展、互为赋能:“在靠近南浦大桥这个区域,实现金融和科技融合的最佳实践地;靠近卢浦大桥,聚焦于生物医药最后一公里;靠近中部地区,成为上海今后科创服务业最集聚最高端的区域,实现外滩金融集聚带和中央科创区的一带一区的联动发展。”
我是记者顾赪琳。高质量的孵化器,能够帮助初创企业、创新项目实现腾飞,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徐汇区举行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推进大会,授牌首批11家徐汇区高质量孵化器。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就是其中之一。它集聚了算力、数据、资金、人才等核心要素为企业高效赋能。
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介绍,针对大模型训练、优化可能面临的算力瓶颈,徐汇区每年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不超过算力成本的30%、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期预计还有20家企业,春节之后能够装修完成。我们也在全力以赴进行三期的选址。希望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为大模型生态集聚、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高地。”
《徐汇区关于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加快科创街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会上正式发布,从加强孵化器建设支持、提升孵化器运营水平、强化金融赋能孵化器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举措,将为孵化器及入孵企业提供启动建设经费、年度运营补贴、综合服务等实际支持。
徐汇区发改委副主任李春红表示:“当前针对孵化器孵化功能不强,毕业企业留不住,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些政策条款。强化了金融服务的功能,强化了综合服务的支撑,也希望政策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暖心的政策大礼包,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徐汇干事创业。到2025年,徐汇将培育20家左右高质量孵化器,带动全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30家,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达到6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达到25家。
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负责人朱正炎说:“我们聚焦的是一个非常细分的赛道,人形机器人的整机和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研发。选在漕河泾,因为有大量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这里入驻。国家级的孵化器已经在这里成功运转了。”
“我宣布静安区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我是记者曹梦雅。新年首个工作日,区委书记于勇、区长王华等区领导为静安区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推杆启动。主会场所在的静安瑞创谷项目属于市北高新园区的核心位置,所在的走马塘整体转型区是静安区近年来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鼓励企业通过自主转型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重点项目。
上海建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井陆峰介绍:“这块区域最早是工业用地,作为市政基础设施自来水管网的一个配套的中转站和生产基地。市中心的存量用地相对来说比较少,是几个市属国企跟区属的相关的部门是共同联动的,像我们隔壁是上勤的土地,我们这边是隧道股份的土地,连片进行开发,盘活之后能够筑巢引凤。”
据了解,项目总投资约4.377亿元,拟建一幢研发建筑,3年后建成,总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左右。井陆峰说,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市北高新园区内相邻更新地块共建共用的重点项目:“定位之后是作为市北高新园区的一个辐射的园区,符合新的研发企业的一些用途和需求。引进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还有数字化技术以及云计算相关技术的一些企业,为整个的片区的产业链协同做出一定的贡献。”
此外,还有3个重点项目在分会场同步开工,涉及民生改善、教育设施提升等领域。区建管委副主任朱琳俪介绍,2024年静安区重大项目建设锚定开、竣工两个10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计划开工项目25个,竣工项目10个,涵盖公服、商办、住宅、产业、市政等多个板块。
“我们将以集中开工仪式为契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审改举措,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劲头,在扩大有效投资上跑出加速度。”
我是记者周显东,嘉定抢抓经济,首个工作日就有大动作,汽车城安亭与上汽大众汽车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正式签约,嘉定区和上汽携手奋进,以资源重组、空间转型促进产业新生态的集聚,着力推动汽车产业实现“整体能级、载体布局、协同创新、示范应用”四个跨越,全力构筑最前沿、最完整的新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圈。一开年,这种抓经济的发力感、紧迫感从区委区政府一直渗透到街镇、园区、经济城等毛细血管,全员拼发展在汽车产业和其他主要产业上不是一句口号。一上班,马陆、安亭镇的各位企业管家就再次出动,服务管家徐晓薇来到博恩登特科技公司:
博恩登特财务负责人明勇:“目前随着研发团队的扩张,人员增加,有计划在嘉定成立企业总部。”
服务管家徐晓薇:“针对你们企业情况,拿地周期性长,可以短期租赁选择,我们械谷开园了,也可以提供好的选择。”
博恩登特财务负责人明勇说:“政府这些贴心服务让我们更有信心把集团不同业务放在上海、放在嘉定。”
安亭镇的企业服务管家侯燕为汽车研发企业科世达(上海)管理有限公司送去专属“服务包”, 其中除了有普惠政策,还结合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瓶颈,整理汇编了相应的政策解读和可行性方案,科世达(上海)有关负责人向东原说:“感受到了政府对我们外资企业的关心,他们不仅送来政策的服务包,还有专门的“服务管家”来到我们身边,太便利了。”
年末岁初,嘉定主要领导陆方舟、高香先后走访多家企业,听反映,帮企业谋发展,陆方舟表示,嘉定在全市汽车产业大局中占据“半壁江山”,上汽又占据着嘉定汽车的“半壁江山”。汽车产业正迎来百年变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也给嘉定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命题,双方将以签约为契机,一起携手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