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完整国际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去年营收4719.31亿元,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本报记者 占悦
梅园路77号,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主园区,这里汇聚着世界500强企业任仕达、上海外服、力德人才等国内领先的综合服务机构和诺姆四达、人瑞人才等高新技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业园聚集着人力资源招聘、测评、咨询等相关机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构筑起一条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
今天,“汇聚英才·激发动能”上海市第一届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大赛决赛举行,优质人力资源服务创新项目现场路演。
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位势——考校着如何更高效配置人才这一关键要素资源。这背后离不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支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年营业收入4719.31亿元,占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额近五分之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3609家,从业人员总数达6.83万。
去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联合认定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首批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借由开放门户,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出上海、迈向世界,国内企业也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打造完整的国际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构筑产业人才模型精准引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岗位上”,人力资源服务业正是其中的“中转站”,从人才预测、人才画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配置等环节,与城市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以预测产业人才需求为例,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构建产业人才模型。上海外服为临港新片区编制了《2035年人才需求规划》,报告以上海外服人才服务数据和政府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人才需求和主要产业GDP(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的计量模型,预测出2035年临港新片区GDP目标产值下所需要的主要产业人才数量,从而为产业人才的配置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当前,上海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意味着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半个月前,上海外服旗下“Global Desk”平台上线,通过链接海外分支机构、合作伙伴和海外人才工作站,面向全球揽才。如今,该平台成为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特别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
全周期培养助力人才发展
上海正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持续完善制度设计,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城市之一。
今年,上海外服、美世中国、中欧商业在线等10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相关机构签约成为“临港新片区高端科技人才全球服务合伙人”。其背后正是技术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体现:依靠自身全球化、数字化的服务优势,叠加临港新片区政策资源,赋能区域内新兴金融人才成长。
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贯穿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培训服务,通过搭建和优化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比如,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了以激励为核心的薪酬服务解决方案和商业福利圈,还自主研发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SaaS(软件运营)服务。
随着新岗位的出现,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迫在眉睫。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通过促进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实用教程、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和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等方式,助力人才发展,打造产业人才从培养到就业到发展的全流程体系。譬如,第一家入驻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企业任仕达,联合近20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成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开展简历指导、求职心理辅导、现场招聘等活动,定向精准匹配岗位信息。
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舞台
近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贸易不断开放创新,推动“中国服务”走出去。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已帮助一批中国企业在东南亚顺利开展业务。同时发布“全球服务商——人力资源专项计划”、参与全球人力资源配置。产业园区成立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促进中心、海外人才服务联盟,为企业提供全球化人力资源服务专业支持。数据显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跨国收购、基金持有等方式,向全球延伸服务,海外市场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产业园区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总额达20亿美元。
此外,产业园区还通过国际交流,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去年7月,产业园区首次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重点展示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全球资源配置作用。产业园将在“十四五”末期实现入驻机构达到400家,提升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