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经济发展何以逆风飞扬? 去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82家增至112家,涉外经济实现税收447.79亿元
疫情冲击下,2022年上海静安区经济发展交出了一张充满韧性、逆风飞扬的答卷。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由82家增至112家,总部经济实现税收147.78亿元,同比增长13.78%;涉外经济实现税收447.79亿元,规模和占比均为中心城区第一;200幢重点楼宇实现税收606.5亿元,其中亿元楼82幢,月亿楼10幢;新增企业数量达到10341家……这样的发展韧性与活力背后,藏着怎样的奥秘?
一对一精准服务企业
去年9月,全球生命健康行业龙头企业艾尔建在静安区设立创新中心,辐射亚太地区,为其全球业务服务。
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艾尔建萌生在上海设立创新中心的想法,但此前上海并没有获批此类外商独资机构的先例,政策的“天花板”亟须突破。静安区投资办在走访企业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区领导亲自出马,与市卫健委沟通,协调针对企业情况和CEPA协定等进行研究,同时组建服务企业的项目专班,协助企业与市相关部门沟通,指导企业申办相关资质,寻找合适的办公场地。
近两年的时间里,区投资办、区卫健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建管委、区环保局等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一路陪伴企业,克服从无先例、流程复杂、环节众多、疫情影响等多种困难,艾尔建创新中心最终获批落地。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9年底,全球医药巨头阿斯利康在多轮考察后,决定将全球研发中心落户静安,没想到很快就碰到新冠疫情暴发。阿斯利康全球总部提出延后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同时进一步压缩成本,尽可能不启动重大资产投资。静安区投资办按照企业需求,经过多轮甄选、沟通,遴选了更具性价比的办公场地,给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
2021年10月,在全面升级后,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开幕,上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和医疗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也在静安区同步开幕。全球研发中心落户后,通过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模式,打造医药研发创新生态圈,在将全球创新要求引进中国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本土创新药物的研发,为全球患者提供世界级“中国造”的优质医疗解决方案。目前已有150多个在研项目,覆盖肿瘤、呼吸、免疫、心血管、肾脏、代谢、罕见病等领域。
近年来,静安区建立了企业服务三级网络工作机制,将全区经济贡献占比96%以上的企业纳入其中,由相关委办局、街镇、功能区和区属国企作为企业服务责任主体,与企业形成一对一的对口服务关系。2022年,纳入三级网络服务企业数达到5796家,同比增长12.4%。
区领导每周窗口帮办
为了解决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静安区还建立了规范化企业服务中心网点,覆盖全区重要商圈、商务楼宇、园区、街道(镇)等重要企业集聚地。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全区14个街镇规范化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实现“14+1”规范化企业服务中心并网运行。最近,静安区对标市营商环境6.0版方案,又建立了“区领导每周窗口帮办”制度——区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服务窗口开展帮办服务,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卡点”,深挖与解决营商环境优化的“堵点”。
决定企业最终去留的还是营商环境。尽管疫情带来种种不确定性,但2020年以来,静安区税收亿元级企业仍由106家增至126家,千万级企业由716家增至761家。与此同时,静安区抢抓新赛道新动能,开展战略招商、精准招商。目前,静安区大数据企业数量已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累计引进数据智能相关企业1700余家,成为全市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除在本区发展多年的卡斯柯、浪潮、鼎捷、宝尊、华建数创、风语筑等领军企业外,近3年先后引进了嘉楠捷思、合合、珍岛、梦创双杨、壹沓、同盾、像航科技、穿越千机等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本报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