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找准突破口、抢占新赛道、提升竞争力……上海经济发展“升级感”要从这里来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大关、三大先导产业规模站上1.4万亿量级、每千人企业数全国第一……《政府工作报告》中,统计数字每向上一个台阶,背后都是上海产业的不断“升级”。让各行各业都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升级感”,代表委员们建议,上海既要找准突破口、抢占新赛道、提升竞争力,也要综合施策、系统布局,推动上海持续迭代,不断升级。请听2023上海两会综述之二:上海的升级感:
“三大先导产业达到1.4万亿,这很令人鼓舞。”
政协分组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对新数字感到振奋不已。在去年的波折中,三大先导产业显示出极强韧性,与上年的1.27万亿元相比,实现两位数增长。人工智能领域重量级企业逆势前行,在临港启用的商汤科技智能计算中心,规模为亚洲之最,进一步抬升了上海AI高地的海拔。徐立认为,下一步上海还要向产业链融合创新升级。
徐立:“产业链的上下游其实都是分布式创新,我去采购上游的、上游芯片去采购设计服务,都是各做各的。接下来我觉得融合创新是一个主题,在这些链上的龙头企业,起到创新链的带头作用,来制定新的行业生态,使得整体的经济盘活、包括赋能做到更好。”
同为三大先导产业的生物医药,去年上海新增获批1类国产创新药4个,名列全国第一。但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2021年A股及港股上市医药企业中,复星医药、上海医药等11家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但都未超百亿元,而全球范围内,罗氏、强生、辉瑞等投入均超百亿美元。农工党市委的一份提案建议,要彻底打通产学研到临床应用之间的“堵点”,让企业有持续不断的研发积极性。
农工党界别副召集人陈芳源说:“特别是对上海研发的新药,效果很好的,进入上海医保同意以后,无条件进入到医院里给临床应用,就不要医院去开药事委员会。有的医院是半年开一次,有的医院两年都不开一次,这个药就是搁在外面,进不了医院了。我们要促进临床的尽快应用,这些研发的机构就有积极性。”
上海经济要升级,就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引进一批更高能级的全球企业、培育一批更具原始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发改委主任赵剑峰说,“十四五”期间,苏河湾办公楼宇还将释放150万平方米的新空间,建成一批超5A甲级写字楼,通过“全球服务商计划”,进一步提升链接全球的集聚辐射能力。
赵剑峰:“‘全球服务商计划’的目的就是把高能级服务业企业的辐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一定是打破地域概念,在更广的范围里面。希望能够以市级来统筹,把中心城区同质化的一些资源能够形成更有利的竞争力。”
营商环境的升级是上海全球竞争力升级的前置条件。在人大代表、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季诺看来,虽然目前上海营商环境相关指标排名已居全国领先位置,个别指标甚至已经处于全球前沿水平,但规范行政监管和执法等方面仍有升级空间。
季诺:“比如合同的履行,审批流程效率,清算专业队伍的配备,都是需要更大提升;在执法过程中间,既需要有力度,也需要有温度,既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知识权保护,也要对民企创新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搞不同主体的差异保护,要贯彻市场化和法制化、国际化的基本精神。”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姚轶凡、曹梦雅、孙萍
编辑:程晨
责任编辑:李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