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静安:“养老床位”搬进家,喘息照护“零距离”
早上8点半,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一栋居民楼里,护理员李军凤轻轻推开房门。71岁的唐余萍躺在床上,床头的药品分类摞得整整齐齐。李军凤熟练地扫桌上的二维码,打卡当天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项目:喂药、按摩、康复训练、洗菜、做饭、擦地、打扫房间。
唐余萍已独居8年,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3年前,两个膝盖还做了关节置换手术。“我住在6楼,过去没有加装电梯,常年下不去楼,有时双手僵硬得连药片都掰不开,女儿要上班,女婿跑出租,着急的时候,他们只能请假停工,跑过来照顾我。实在过不来,只能麻烦邻居和街道的志愿者。”唐余萍说着,眼眶就红了。
尽管唐余萍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2级的服务,但 “长护险”护理员每周三次的上门服务,仍解不了她的难。“长护险的护理员可以帮我洗澡、按摩,但不做买菜、烧饭、打扫卫生这些日常家务,我动过去养老院的念头,但我这年纪不算很大,能动弹,还是住家里方便。”唐余萍说。
今年6月,唐余萍的女儿从街道志愿者那里得知辖区内的和养老年福利院,提供上门照护服务,既能提供生活护理,又能做家务,福利院的护理员还会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预防保健、健康宣教等健康管理服务,随即与和养老年福利院签了一年的服务协议,每小时服务费用55元,每次服务1个半小时,每周一次。
“过去跑医院换药要全家出动,现在护理员上门照料,就像把养老院‘搬’进了家里。”唐余萍的女儿说,自今年7月1日与和养老年福利院签约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后,自己可以安心上班了,只需每周末过来看望母亲。
“目前,我们把养老服务送到社区内的91位长者家中,他们的家离我们福利院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5分钟车程。居家长者在15分钟养老圈内找到养老服务,让家属能喘口气。”和养老年福利院负责人赵斌介绍。
“通俗来讲,就是把原本只能在专业养老机构才能提供的照护服务,直接送到老人家里。”静安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吕晴介绍。这种让老年人在家里就能享受到“类机构”式专业照护整合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静安区于2021年底开始率先在全市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试点,2024年开始推广普惠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目前,全区有8家养老机构开展市场化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累计建床1132张(含试点),其中市场化服务累计建床360张。
相比于传统家政服务,“家床”在服务内容上涵盖居家照料、身体护理、康复服务、临床护理、居室保洁、心灵慰藉等,满足居家养老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团队配置上除了护理员外,还配有养老顾问、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以团队形式提供内容更丰富灵活、服务更系统专业的个性化照护;服务模式上专属的养老管家会根据老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私人定制”居家养老服务方案,既有机构养老的专业度和可靠性,又有居家养老的灵活度与个性化选择。
不仅如此,家庭养老床位作为静安区“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型照护服务模式中最为核心的“一床”,与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四床”之间通过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形成了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
如家住临汾路街道的程本道老人签约了和养老年福利院“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某次,上门医生在为老人做健康管理时发现其血压偏高,于是立即联系老人的家庭医生,给予药物调整,随后动态跟踪血压监测,直至老人恢复正常。
再如,83岁的顾鲁芳老人因脑梗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妻子也因身患腰疾而力不从心,无法独自照顾老伴。2024年11月开始,和养老年福利院开始为顾伯伯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使其身体状况稳定,减轻了家人的照护负担。考虑到自己的自理能力每况日下,加之对养老机构专业服务慢慢了解,顾伯伯在与家人商量后,今年2月通过“五床联动”模式转介入住到和养老年福利院,由更多专业照护人员照护他的起居。
“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可享受‘五床联动’服务!”吕晴介绍,当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提供“家床”服务的养老机构就会及时与“五床联动”成员单位对接,完成健康档案流转,并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家庭病床,或转至医疗病床;一旦老人健康状况好转,就可通过绿色通道再转回家庭养老床位,实现居家养老的老人也能享受到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静安区市北医院依托静安区紧密合作医联体建设,有机整合医联体内和民政养老体系中的医疗资源,牵头制定“五床联动”医疗、院感、信息等制度,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连续、无缝的医疗和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