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门牌共同体:跨区之困变共治之机
保德路1238弄入口,终于挂上“艺康苑”新门头。门头标牌挂起之前,有居民提议:“‘艺康苑’的字体能否和共康路88弄正门的字体统一?”
这一诉求,表面是审美,背后戳中的是居民内心的“身份认同”。
艺康苑居民区很特别。因行政区划曾有调整,如今的居民区一分为二,跨越静安、宝山两区,有两个门牌号,分属两个街镇、两个居委会管辖。然而,小区内是一个业委会自治,一个物业公司管理。
“行政双轨、自治一体”,传统管理手势在艺康苑明显不够用了。于是,在党建引领下,一场基层治理的特殊实验在此进行——结合“治理共同体”理念,大家打破传统条块分割,以居民实际需求为中心,跨区域、跨部门,并动员居民力量协同共治。
艺康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雅祥透露,不久后,两个居委会空间上也将打破“各归各”,新增与物业、业委会合署办公点位。改造效果图已经出炉。“合署办公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到力量的融合。”
破壁:创新“双重多数”机制
两区间的行政边界,也投射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内两个片区,在社区管理标准、财政支持力度、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难免存在差异,治理权责也有模糊地带。“刚搬进来,感觉不到你我之分。但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业委会主任崔勇生是第一批居民。他举例说,小区里有一侧路灯年久失修,绿化带沦为半人高的荒草地。黄雅祥坦言:这种跨区治理服务的差异化与不平衡,直接导致小区治理中的“四难”——重大项目落地难、业主大会表决难、统一资金投入难、小区物业治理服务难。
共康二村党总支书记刘静华告诉记者,小区1336户居民中,静安区居民994户,约占75%,宝山区居民342户,约占25%。涉及社区具体事务,如果只是机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宝山区居民们普遍反映“话语权不足”。
破壁,始于彭浦新村街道与宝山区庙行镇的联动。经多轮共商共议,创新制度设计——《艺康苑小区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创建“双重多数”机制:将静安区域业主编为第一小组,宝山区域业主编为第二小组。 小区重大事务决策,必须先由两个小组在各自区域内形成多数意见,再共同协商、共同决策,最终达成跨区域的整体多数共识。
“它超越了简单的票数计算,从制度层面保障不同区域居民,尤其是相对少数一方,在涉及重要利益事务上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实质性的否决权。”崔勇生说。
一个被行政区划分割的小区,正在被“治理共同体”的智慧缝合。
此前,业主大会讨论一项由静安区提供的专项资金项目——将原本易积水、易绊倒老人的水泥路面铺设沥青。然而,资金仅覆盖小区内静安区域。有静安居民主动提议:“我们日常通行必经宝山区域的主干道,这条路是共通的,理应共同修缮!”这一呼吁得到超过95%业主的赞同。
业主大会依据新议事规则,一致决定动用小区维修基金,将宝山区域一并纳入改造范围。预计今年内,全小区路面将完成沥青铺设。这次合作,让两边居民区书记都感叹:“跨区之困”亦可转化为“共治之机”。
融合:家园不问门牌
今年,社区内约1200平方米的“荒废区域”被打开,一个贯通儿童游乐区、长者健身区的“全龄友好空间”跃然而出。大伙在充分协商中,找到了“绿化多还是活动设施多”的平衡点。
相关政府部门计划在小区内实施儿童乐园及智能化健身设施改造项目。艺康苑社区的“共商共建共治”联席会议和跨区协调会再次发挥作用。从设计方案到健身器材分布,从区域划分到绿化品种搭配,不分你我,整体规划,大事小情居民都来出主意。
壁垒被治理共同体的意识所溶解。不少有经验的居民当起“编外”工程监理员:“铺设沥青前,一定要把路面上的干涸泥浆清理干净,不然会影响黏合度和质量。”“埋设管道时,埋深必须达标,且要分层压实。”居民们纷纷提出专业建议。
最让两位书记感动的是施工期间的配合。第一天的沥青铺设,施工区域近400辆私家车需要挪位。当得知物业公司无法完全解决停车问题时,许多居民想方设法为施工让路:有的把车停在单位或亲友家,有的提前安排了车辆保养。
因为有大家群策群力,综合治理带来意外之喜:大家齐心协力,小区“挖”出30个停车位的增量。
有人来小区问路,静安区域居民李枫没有说“在宝山那边”,而是手一指:“圆盘过去就是!”黄雅祥说,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不分你我,真正的家园,不问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