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民靠民”破“天下第一难” “老破小”蝶变成“新标杆”
改造前的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楼栋陈旧、“飞线”纵横。
经过改造后的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草坪上矗立着“感恩”石。
“从今往后,再也不用一大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了,再也不用发愁几户人家抢厨房、卫生间,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屋里漏、墙根潮了。看看我们的新房子,非常漂亮而且阳光充足,心都跟着透亮了!”当居民代表在近日举办的回搬仪式上接过新家钥匙,被称为上海市“旧改最难啃的硬骨头”的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顺利收官。随着这一上海最大规模非成套“旧改”项目完成,彭浦新村街道历经20载探索与攻坚的成片非成套旧改征程也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为上海首批工人新村,彭浦新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只有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才能入住。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后,街道辖区内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等小区的旧楼面临年久失修、设施简陋、结构老化、地面积水等问题。自2005年3月起,彭浦新村街道率先在上海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并逐渐形成了将改善居住、整治环境、社区治理、转型发展等有效融合的“彭浦模式”,累计改造旧住房102幢,受益居民4907户,将老旧小区改造难题转化为全国城市更新样板,成功打造安居工程典范。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升级,更是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关键一步。近日,记者实地走进彭浦新村,一睹其今日新貌并探寻这一成果取得背后的经验。
从“工人新村”到“宜居标杆”:
2110户居民的安居梦圆
今年74岁的彭菊华手捧着新房钥匙,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在彭一小区居住了30多年的老居民,曾经历“多户共用厨房、排队抢马桶”的窘迫生活。她告诉记者,以前的彭一小区是“老破小”的典型:墙皮掉落、水管电线老化、墙面渗水漏水,屋里又潮又暗。如今经过改造后,整齐的高楼挺拔林立,路旁的绿树红花迎风招展,遛弯儿的小花园温馨惬意……新小区美得像一幅画。“我的新房面积不仅比原来大了很多,厨房、卫生间都是自家独用,而且有个大阳台,上下楼还有电梯。这些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啊!小区外还有在建的市民健身馆、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和养老院,旁边就是医院、图书馆、菜场,出门就是地铁站和公交枢纽站。”彭菊华感慨道,“我敢拍着胸脯说,全上海都难找像咱们彭一小区这么方便的地儿!4年前咱们打包搬出去过渡,现如今咱们2110户齐整整地又都搬回来了,这种不落下一户的感觉可真好,我们老伙伴们又能坐在一起拉家常了!”
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向记者介绍,2020年10月,作为全市体量最大、户数最多的非成套拆除重建项目,彭一小区居民签约生效改造正式启动。通过“拆除重建”模式,新建17幢多高层电梯住宅,配套1600多个地下车位、172个床位的6层养老院及2万多平方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如今的新小区绿化率达35%,80余棵香樟、银杏等原生树木经保护性迁移后回归,见证上海解放烽火岁月的碉堡被设为文化地标,工人新村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感谢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极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晚年生活质量。”已经在彭一小区住了60年的老居民赵启明站在小区“感恩石”前感慨,这块由20余户居民联名请愿设立的石碑,传递着居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朴素情感。
“彭浦模式”的创新实践:
多举措协同破解旧改“八个难”
彭浦新村的改造之路,堪称中国城市更新的“活教材”。2005年,彭浦新村街道启动首个改造项目时,国内尚无成熟政策和模式可借鉴。经过多年实践,街道将旧住房成套改造的困难总结为“八个难”,分别是寻找政策依据难、改造方案设计难、项目审批协调难、动员居民签约难、组织搬迁过渡难、居民回搬选房难、群众矛盾调处难和领导决心决策难。
如何应对这些旧改过程中的痛点?静安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王燕锋表示,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静安区构建了区级、街道、公房产权单位“三驾马车”协同推进机制。首先是区级统筹,即成立静安区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区房管局牵头协调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再者是街道深耕,即各属地街道发挥基层的工作优势,负责做好居民意愿征询、政策宣讲、协议签约、矛盾调解等工作;最后是公房产权单位主建,即公房产权单位承担项目手续办理和建设实施的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此外,设计环节的“精准施策”也颇为关键,改造后房型的合理性、房屋的实用性、增量面积的多少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签约率,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面对彭一小区原有282种房型的复杂情况,设计团队耗时1年多对方案进行大的修改近20次,最终归并出94种户型。“既要考虑增量面积平衡,又要注重在楼层布置和小区位置中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陈健洲介绍。
另外,街道还探索出了“贴扩建”“加层扩建”“拆多层建多层”“拆多层建高层”等多种改造模式,包括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再到整小区改造;在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从厨卫独用到电梯高层再到生活配套。
人民城市的生动诠释:
20年坚守背后的“四个特别”精神
旧区改造,历来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诉求多元、众口难调。“彭浦的干部们却把它做成了民心工程。”任伟的感慨,道出了改造背后的艰辛。从迈出旧住房成套改造的“第一步”到如今彭一小区创造100%签约搬场的奇迹,彭浦新村街道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四个特别”精神融入旧改工作中,20年坚守书写着基层治理的中国智慧。
面对彭一小区549名高龄老人、338名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街道创新“群众工作八法”—— 通过党员带头、邻里劝说、关键人物突破等策略,将“动迁难”转化为“自治力”。例如,街道干部们主动担任楼栋宣传员,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其他住户因旧改引发的家庭矛盾。彭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锋坦言:“居民签约时信任的眼神,乔迁新居时幸福的笑容,就是我们辛苦坚守最值得的回馈。”
此外,建设过程中展现出的“静安速度”同样令人瞩目。上海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建设单位,通过“三级责任体系”压实质量安全,“集团公司、项目部、班组逐级监管,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每周会商,严格把控施工各环节,切实提升现场监管能力、风险防控成效及工程质量水平。”该公司总经理曹雨妹提到,“如今彭一小区居民的回搬相较原计划提前了近半年时间,实现了集团助力居民早日入住新居的初心承诺。”
回搬不是终点,而是社区治理的新起点。街道提前组织了“彭一小区装修管理培训会”,制定《彭一小区装饰装修管理规定》手册,通过“居民承诺+施工备案+每日巡查”机制,防范敲承重墙等隐患。“我们要让新家园不仅好看,更要好用。”任伟表示,未来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培育居民自治组织,让“四个特别”精神转化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空中俯瞰,如今的彭浦新村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与不远处的苏州河景观带遥相呼应。这里的变迁不仅是房屋的更新,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当2110户居民在新家中迎来第一个清晨,城市更新的温度,正透过朝阳洒满每一扇窗。(图片由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