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治网格"提升"多格合一"治理效能
共和新路街道位于上海静安区中北部,辖区总面积约2.72平方公里,下辖27个居民区,有约10万人。辖区共有楼宇2栋、园区15个、专业市场6个,新兴领域市场主体3701个,其中沿街"小个专"主体1175个,整体呈现市场业态丰富、居住形态多样、人员结构复杂等特点。
针对新时代、新常态的基层治理新课题,街道党工委整合各条线职能部门力量,破除"围墙"壁垒,在多年探索"善治街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跃升打造"善治网格",将"多格合一"实体化运行机制建设与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党群服务体系建设、"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并行推进,形成"四轴驱动"模式,积极整合网格行政资源与属地社区资源、社会共建资源,形成并不断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善治基础。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建立健全"一方归属、多方共担"机制,为基层持续赋能。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网格善治架构
街道将辖区划分为4个综合网格,涵盖园区楼宇、街区、辖区单位及居民区,聚力打造"善业、善学、善居、善养"四大网格主题,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办事处行政力量为骨干、多元治理协同力量为链条、居民自治为基石的善治工作体系,政治引领聚人心、组织引领聚效能、服务引领聚认同,将党的领导传递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对应网格特色,街道指导成立"四善"街区党支部,兜底覆盖楼宇园区、专业市场及居民区外的"两企三新"群体。目前共有党员73名,纳管10名流动党员,接受新递交入党申请9人。党工委指派青年骨干任街区书记,兼任网格工作站站长,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城运中心党员下沉任支部委员。通过发挥街区党支部"关键齿轮"作用,实现"组织带骨干,骨干带群众",不断延展党建工作触角。
街道制定发布《党建引领"多格合一"工作指引》,整合公安、市场、城管、城运等力量下沉一线,汇集两代表一委员"、暖心凝聚员、街区共建员等区域协同力量,组建"15员"工作班底,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聚焦治理难题与短板,会商共议破题思路。同时,拓展运用"乐高式"动员机制,不断吸纳"两企三新"成员加人"善治朋友圈",选聘商铺店主、"两员"群体担任"街小助""轮值路长",参与街区治理。行政资源、社会力量沉网入格、多元融聚,宛若"乐高积木"高效填补传统治理板块“缝隙”,成为柔性治理的关键。
打通联动壁垒,形成"吹哨报到"闭环
街道致力于进一步打破墙内外壁垒,织密党的组织体系和党群服务体系,形成"楼宇园区重点覆盖、专业市场精准覆盖、新型社区灵活覆盖、小哥群体布点覆盖、网格划片兜底覆盖",实现党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在网格全域的引领力。通过组建"1+4+5+27+ X "的"三角体"班底、制作"一卡两码"实现新兴领域对象走访联系常态化、信息采集动态化。为有效解决"范围大难管理""力量少难支撑""资源少难赋能"等治理难题,进一步优化落实"职能事项、服务资源、问题处置"三项清单,确保网格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常态长效。
通过厘清职能事项清单,梳理形成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重点群体、加强市容整治、打造平安社区、提速工单处置、推进矛盾联处等10项"赋能行动"职能清单,匹配建立网格议事协商机制、日常运行机制、沉网人格"15+ X 员"整合机制、网格内生力量动员机制、网格效能跟踪机制、网格运行保障机制等6项运行机制,准确锚定工作职责。
通过整合服务资源清单,以楼字园区、沿街商铺、驻区单位、居民区等各方需求为导向,调度职能部门行政资源,社区党校、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新光"分院教学资源,"共同行动"区域化党建和联建共建资源,"五社联动"社会动员资源,地域特色禀赋资源,"两企三新"主人翁内生资源等"资源六面体",实现"多源一池",形成43项服务资源项目清单,助推多样化需求和多元化资源精准对接,最大程度丰富网格层面的公共产品供给。
通过优化问题处置清单,充分发挥网格贴近基层、反应及时、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发现、报告各类主体的诉求与问题并积极参与协调,起到处理前置、问题减量、服务增效的效果。各网格从"热线派单、巡查发现、一线吹哨"三类诉求来源入手,做实"一般问题迅速反应跨前处置;复杂问题里清权责联动处置、整合网格资源协同处置:重大问题提交街道协调处置"的三级闭环。在此基础上,通过"圆桌议事会"等平台了解网格主体的共性需求和问题,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具体难题,寻求破题共识,积极统筹、动员、协调各类资源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某些传统行政管理手段难以高效解决的问题打开协商处置、柔性治理的通道。
深化多元融合,提升网格共治能级
街道以"4+4+27"党群服务矩阵为发力点,落实"一网格一主阵地",融合打造网格党群服务主阵地、街区党组织根据地与实体化网格工作站,接入"两代表一委员"站点、青春社区、冯记善治实践工作室、新心驿站等,实现政府,高校、市场主体、社会力量要素联结,实现资源共享、党员共学、力量共聚、事务共商、成果共享。
街道坚持以人为本凝练"四善"网格治理主题,通过链接大宁功能区等营商资源,同济大学等高校资源,区法治服务中心、市二中院等法治资源,闸北公园、驻区单位等服务资源,借助新兴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善学大思政""街区四季生活节""新光入微"等行动载体,以联学共通、签约共建、开放共享等多元形式,搭建网格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善治朋友圈"架构。
通过综合网格"横梁竖架"作用,致力破圈牵手、破墙融合,推动新兴领域主体、辖区单位、居民区和各类群体互联共建,鼓励引导包括"两企三新"在内的社区成员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扩大"朋友圈"版图。以吸纳"静邻合伙人"方式牵手67家单位、41支单位志愿者队伍、3243名成员,以服务资源项目为节点打造新的"善治资源地图"。通过强化组织聚人、服务聚力,深化新兴领域群体"双向服务",联动"小个专"商户完善"新心驿站"功能,针对集中"两员"(快递员、外卖员)业态开发"小哥茶铺""小哥生活铺""小哥床铺"系列服务,组建小哥"志愿新星服务队",实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与社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