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安区:全面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今年的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静安区苏河湾区域成了“光影”的秀场,市民游客在这里感受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苏河湾区域可谓改头换面,昔日棚户区,如今河水潺潺、小径通幽、鸟语花香,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串珠成链”。这也是静安区过去5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静安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在践行新思想上当好模范,在高质量发展上成为典范,在彰显软实力上引领风范,在人民城市建设上打造示范”,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全面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一切的指向是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经济能级跨越发展
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以盟可睐“天才之城”的“闭门秀”画上了圆满句号。在这场活动上,8000多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襄这场全球时尚行业的顶级盛宴。总部位于米兰的意大利盟可睐集团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旗下首家旗舰店落地静安区上海恒隆广场,从这里起步,15年来,在国内20多个城市组建了销售网络。盟可睐是静安区近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是静安区经济发展的稳舱石。2024年是静安区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的第6个年头。过去几年,“全球服务商计划”发挥优势,推动了高能级全球服务机构在静安区不断集聚,为区域总部经济能级提升奠定了基础。目前,静安区“全球服务商”名录机构增至92家,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超百家。静安区新近发布了新一轮《关于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4项重点任务:加大集聚培育力度,放大高端专业服务品牌;激发全球服务商优势,赋能本土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协同互动发展,扩大辐射影响范围;推动资源要素便利流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首发经济是静安区经济近年的新亮点。2023年,静安区启动南京西路“千亿商圈”建设,聚焦“全球新品首发地、高端品牌首选地、中国品牌集聚地”功能再发力、再攀升,力争“十四五”时期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地标性商圈。目前,南京西路集中了20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其中70%以上是国际知名品牌。高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南京西路是首选地。打造“千亿商圈”,不仅指规模上,更重视品质和内涵。下一步,南京西路将从高品位、高能级、高质量和高品质四个方面发力,力争到“十四五”末打造成为千亿能级、品牌汇聚、引领风尚、魅力无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商圈。
科技创新是静安区经济的增速阀。静安区正以区块链生态谷为核心,打造以应用创新生态为特色的上海区块链发展应用先行示范区,即“数通链谷”,抢占数字时代的转型新发展机遇。静安科创以“一核两翼三驱四极”为重点,正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一核两翼三驱四极”,即以高品质的数智产业创新为核心,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场景为翼,以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主体为驱动,以四大功能区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极。下一步,静安科创将进一步深入对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以《静安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能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为行动指南,不断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注入新活力。
城区品质稳步提升
最近,居住与工作在昌平路附近的人发现,这条以“栾树大道”闻名的百年马路变了样。静安区发布了昌平路“美丽街区”改造项目最新成果。一期工程中,昌平路东段(江宁路至常德路)800米长的绿化景观带、慢行系统、外墙立面更新等均已完工。项目二期完工后,将在昌平路全线(常德路至武宁南路)沿途两公里内嵌入10个口袋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上海首个口袋公园带。
现代化的人民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高效能的治理能力。
过去5年,静安区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不断完善城市运行治理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完善“一网通办”静安频道,已接入775项行政许可事项,“静安旗舰店”访问量名列前茅;以“一网统管”城运平台为依托,加强各类数据的汇集,目前平台中拥有742余万基础要素,日均处置工单5000余件,产生业务标签4万余条,每日采集物联传感数据200余万条,处理信息数据1T以上。完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丰富城运主题数据库,开发上线了智慧交通、智慧气象、智能水管家、数字小区、数字园区等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目前城区平台上共有应用场景80余个。
顺应居民对美化生活环境的向往,静安区持续推进街区更新。5年来,创建南京西路后街景观商业区、苏河秀带景观区、威海路历史风貌区等14个美丽街区片区和光复路(长寿路桥—普济路)等4条市级绿化特色道路,新增拾影花园、同福花园、音花园、锦绣花园等13座口袋公园,新增静安青年体育公园、广中路绿地等5座城市公园。
城区运行安全有序是城市治理的底线。5年来,静安区完成110幢高层住宅及老旧小区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去年为113个住宅小区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为7774名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建立区法治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个区级层面“一站式”矛盾调处平台。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彭三小区(四期)一套两室户内,79岁的钟阿婆和老伴带着孙子孙女,生活美满。曾经一家蜗居在没有独用厨卫的老旧住房,20平方米面积最多时住进了6口人。幸好赶上了静安区彭三小区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一家人告别窘迫的居住环境,搬进了带独用厨卫、有上下楼电梯、带小区花园的新房。生活的幸福感写在了两位老人的笑脸上。
关照人的生活,是城市温度最重要的体现。从一件件民生实事,到一处处宜居空间,百姓的感受度是静安发展最根本的衡量尺度。过去5年,围绕百姓的急难愁盼,静安推出了一项项民心工程,为百姓创造着高品质生活。
群众居住条件得到切实改善。静安区大力扎实推进二级旧里以下零星地块改造。有序实施了旧住房成套改造,全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小区蕃瓜弄拆除重建项目提前实现100%签约、100%搬场并开工建设,被收录进“2023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建设和发展案例展”,上海迄今建筑体量最大、涉及户数最多的旧住房非成套拆除重建项目彭一小区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居民的回搬。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稳步推进,去年完工量在全市实现“三连冠”。
“一老一小”,是一座城市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两端。静安区始终将“一老一小”作为民生重点。为“一老”,静安区在全国首创“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并在街镇全覆盖推广,实现老年人有序分级诊疗、康复和养老的医养康护闭环,全区住养老人签约率达92.26%;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户数连续三年位列中心城区第一,为老服务一键通服务覆盖1.33万户;通过“健康静安”信息化平台,打造“一部手机走医院”的上海市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评选第一名。为“一小”,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创新了“宝宝屋”模式,实现14个街镇全覆盖,并在全区14个街镇设立科学育儿指导站,每个指导站下设多个指导点,为全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全年免费12次育儿指导服务。
为给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安一个“家”,静安区积极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优化“一张床”布局,在去年推出565张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基础上,今年又推出了1310张床位,超额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任务。
文化浸润美美与共
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百余处红色资源旧址、遗址记录着革命的荣光,也将深厚的红色基因融入城区血脉。近年来,静安高度重视红色资源,按照“整体规划、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的思路,深入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大力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目前,静安区共有红色革命旧址、遗址106处,数量居上海全市各区前列。2016年,上海市启动“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静安承接了全市“一馆五址”建设中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和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三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均圆满开馆。旧址遗址作为党史“教室”,多年来,静安区坚持“确保安全、修旧如旧、规范程序、立足精品”的原则,精心筹划、全力推进旧址遗迹挖掘建设,目前全区共有11处已建成的红色场馆。红色文化浸润静安每个角落,一批红色步道、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主题口袋公园、红色主题微空间如星辰散落各处,直达市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有丰富的党史“教室”空间,也需要有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红色“教材”。静安区创设的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首演,好评如潮,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静安区构造“文化强区”的美好愿景,为老百姓呈现可知可感的高品质人文生活。静安区推进了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连续多年举办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静安音乐节、静安世界咖啡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在全市率先创设了静安国际光影节,目前已成为上海国际光影节的重要部分,为市民带来丰富的文化艺术体验。2023年,静安区全面打响“艺术苏河”品牌,通过挖掘历史建筑价值、增加公共文化配置、举办文化节展赛事、吸引高端艺术产业,全面推进苏河湾文化艺术生态建设,使苏河湾地区成为上海艺术地图中的重要组成。
文化春风化雨,润泽人心。静安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已连续五届创建复评全国文明城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全民参与共享共治
2002年,中华企业大厦成立全市首个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实现“支部建在楼上”,至此,楼宇党建在静安区落地开花。2018年,静安区在恒隆广场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党建模式,引领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建高地也是经济发展的高地。恒隆广场已连续三年创下税收“百亿元”的纪录。如今,恒隆广场目前有党员1100多人,楼宇党委下设各类楼宇企业党组织14个。
在恒隆广场22楼的“静邻一家”恒隆广场党群服务站,有350平方米面积,是“上佳观景位”,成为楼宇企业和白领们集聚的“家园”。企业遇到难题,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对接到政府,提出诉求,解决问题;白领们不但可以在此享受服务,也可参与治理,服务楼宇、服务社区。
恒隆广场楼宇党建是静安区基层党建的缩影,也是人民群众在静安区高水平参与社会治理的缩影。
过去5年,静安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抓党建、善治理、促营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楼宇协商善治机制、集成服务供给机制、区域共建共治机制为支撑,优化完善多维联动、协同发力的楼宇党建“治立方”多元善治体系,深入开展“百楼善治 先锋行动”,进一步强化楼宇党组织的政治引导,做实做强“楼务会”新型治理平台,持续深入挖掘、培育、遴选一批楼务善治典型,加快打造一批示范楼宇、选树一批楼务骨干、形成一批善治项目,不断优化形成一整套党建引领、上下贯通、条块一体、整体善治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今年5月以来,静安区紧紧围绕区委“五心五力”要求,深入实施“党的建设”专项行动,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系统谋划研究、积极探索推进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一体推动“组织架构全覆盖”“功能作用全覆盖”“支撑保障全覆盖”协同并进,加速朝着“组织覆盖全域全员、作用发挥长效高效”的工作目标迈进,也有力引领着新兴领域主体踊跃参与到城市基层治理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过去5年来,静安区积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2020年6月以来,静安区人大常委会相继在全区设立12家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支持市人大常委会江宁路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工作;各采集点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立法意见建议征询中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反映人民群众需求,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全区立法联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大事记
2020年4月
提前8个月全面完成“十三五”成片二级以下房屋改造目标和任务。
2020年10月9日
上海市户数规模最大、改造难度最高、情况最复杂的彭一小区成套改造项目签约正式生效。
2021年
建党百年之际,完成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提升、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馆开展、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修缮和布展,推出首部反映中共二大舞台作品《辅德里》。
2021年
静安区恒隆广场总税收为101.4亿元,成为上海税收“百亿楼”。
2021年底
苏河两岸岸线静安段实现全线贯通。
2022年3月
上海第一家幼儿临时托管“宝宝屋”在江宁路街道启用。
2022年8月23日
上海首个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在市北高新园区启用。
2022年11月27日
上海中心城区首个采用“留改拆”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张园西区焕新亮相。
2023年3月
在全市率先试点个人政务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
2023年7月16日
作为上海市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居民集中搬场仪式在项目基地举行。
2023年8月
在全国首创“五床联动”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
2024年7月16日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单体体量最大项目,静安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联寓公寓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