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成片旧里改造,到“两旧一村”改造,再到嵌入式的街区更新—— 更新的城市,让百姓更宜居安居
2024年夏,上海创下了52个高温日的历史纪录。住了半辈子旧里的张金荣老人今年却很惬意:室外骄阳似火,新居空调房内凉爽宜人。如此寻常的生活,张金荣过去不敢想象。
2022年7月,上海提前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张金荣”们圆了新居梦。没有半分停留,上海马不停蹄地打响了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两旧一村”攻坚战。这两年,街区更新改造也在大力推进,不断提升居民宜居安居生活水平。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也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
啃下成片旧里改造“硬骨头”
“眼望黄浦江畔霓虹闪烁,身处简屋陋室拥挤不堪”“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这曾是上海很多住在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中百姓的生活窘境。
77岁的张金荣曾在位于黄浦区金陵东路上的破旧老房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房屋逼仄潮湿,破败不堪。
2022年7月,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提前收官。上海这项接续奋斗30年的民生实事工程终于画上了句号。
旧改后,张金荣一家三口住进了一套93平方米的“小三房”,小区干净整洁,超市、医院和地铁都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一家人第一次用上了空调、电冰箱和抽水马桶。
很多年来,旧改都是上海民生改善最迫切之处,也是最艰难之事。资金筹措难、政策突破难、矛盾调解难……特别是当旧改推进到后期,留下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过去5年,上海探索了“政企合作、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旧改新模式,创新了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机制创新激活了沉睡多年的“毛地”旧改,探索旧改群众工作新法……
在旧改收官前的5年间,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2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6.5万户,创造了上海旧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
旧改让无数百姓的安居梦想照进了现实,旧改后的土地更新也关照着百姓新的向往。
被称为“最后的两万户”的杨浦区长白228街坊,“蝶变”后增加了集合党群服务中心、睦邻小厨、运动健康中心、乐业空间等功能的综合体;张金荣居住过的金陵东路地块,未来会被打造成活力共享的骑楼特色历史风貌街区,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绿地与口袋公园人人共享……
“两旧一村”改造关照人的需求
“摇到了,是1号!”今年9月2日上午,上海迄今为止建筑体量最大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静安区彭一小区启动选房摇号,72岁的包嘉龙老人幸运地摇到了第一个选房资格。包嘉龙在彭一小区住了大半辈子,一家三口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老屋,厨卫是几户人家合用的,上厕所、下厨房都要抢,房屋常年漏雨……
明年上半年,为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建造的新居将完工。“能在原来的老土地住上新房子,真开心。这里地段好,周围环境熟悉,小区里住的还是老邻居!”包嘉龙与老邻居们都非常期待新的生活。
彭一小区项目是上海“两旧一村”改造的缩影。相较于成片旧改,“两旧一村”改造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上海立下军令状:用两届政府十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任务。
越是难解决的民生事,往往越是百姓急难愁盼的事。破题的背后是上海迎难而上的勇气,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人的需求与感受的细微关照。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已完成零星旧改6.7万平方米、2149户,户数占比为全年目标任务的54%;完成旧住房改造21.17万平方米,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68%;认定城中村改造8个,占原计划的80%,今年目标进一步提高至认定21个城中村改造。
街区更新让城市更怡人
以“栾树大道”闻名的静安区昌平路,最近变身为一条居民可以驻足停留的小马路。茂密的树荫下,林下绿道隔开了车水马龙的喧嚣,水景公园、口袋花园、儿童乐园等小微公共空间见缝插针。按照静安区规划,在整条昌平路的2公里路段将嵌入10个口袋公园,更新后的昌平路将成为上海首个口袋公园带。
这两年,上海不少基层政府发力街区更新,通过对街区空间构造与环境的更新,带动社区文化、发展方式的更新,刺激社会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其背后的指向依旧是百姓的宜居安居。
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华建一街坊被园区、学校和待开发地块包围,居民生活很不方便。华泾镇在街区更新中,为居民引入了生鲜集市和社区食堂,眼见这里有了烟火气,很多早餐店、小吃店等业态自发地冒了出来。
在昌平路更新中,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多次组织街道、居委会、居民和商户召开座谈会,收集了138条居民和商户的意见,采纳了118条,融入实施方案中。
从大刀阔斧的成片旧里改造,到成规模的“两旧一村”改造,再到嵌入式的街区更新,上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城市更新,指向都是一致的——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