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城市文脉的上海实践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平衡其原真性的维护与当代需求的满足。上海因地制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全面融合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社区参与等多元要素,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将古典韵味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非凡魅力和独特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历史建筑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使用价值和活力,它们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仅供观赏的古董或珍宝。文化遗产保护应以人为本,通过运用创新思维、现代设计原则、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科技手段,将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独特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转化为具有深刻思想、精湛艺术和精细工艺的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产品,从而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具有潜在的文化产业和资产价值,应与生活、创意、技术、旅游和企业相结合,打造成文化符号、地标和品牌。
上海的文化基因丰富多元,涵盖历史、艺术、建筑和手工非遗等方面。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全面融合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社区参与等多元要素,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将古典韵味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非凡魅力和独特风貌。
以科技赋能与数字化保护为核心驱动力
科技赋能和数字化保护作为核心驱动力,利用VR、AR、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记录和保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强大支撑。搭建开放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资料,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能够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基础数据。同时,积极寻找和研发新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和产业融合,推进文化资源和产品的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实现技术与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最佳匹配。
通过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可以以动漫、游戏、VR、AR、AI等形式展现,为游客提供更真实、有趣的体验。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与上海第贰联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上海1924:武康大楼百年历史沉浸展》,利用VR技术和空间计算,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百年前的生活场景。参观者可以戴上VR眼镜,从不同视角感受海派城市文化的魅力。展览不仅复原了建筑结构,还展现了当时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并通过互动设计,自由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激发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监测和预测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前发现潜在的损害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比对,发现文化遗产变化的规律和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提高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张园石库门里弄建筑群的保护项目为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采集数据,建立“一幢一档”数字档案库,支撑数字化平台标准化构建、数据展示、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利用。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建筑结构的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并进行预防性保护,实现了重要部位结构安全的动态监测、智能评估和实时预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文旅融合实现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是提升文化遗产认知度和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打造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如“海派城市考古”等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结合互动体验和现场演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普及和共享,提升游客参与度。文化旅游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为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复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搭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流的平台,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上海在文旅融合方面也有许多成功案例。例如,为了增强市民和游客的体验,上海推出了“最上海”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串联起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杨浦滨江、古镇等,让参与者在旅途中亲身体验上海的城市文脉。此外,上海还开展了“建筑可阅读”等系列活动,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文化相结合,为城市带来新的景观和生活方式。杨浦滨江“工业锈带”转型“生活秀带”,武康大楼二年三次焕新,上生·新所70年后再绽放,百年张园焕新回归,一处处有故事的建筑完成修缮,变身为城市的人文新景观、人民的休闲好去处。文化遗产利用融合文旅活动推广,不仅有助于保护上海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文创产品的研发,将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提高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以社区参与和共建共享提升文化韧性
社区在维护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社区的活力和可持续性不仅能够提升遗产地的文化韧性,还能在文化多样性受到侵蚀时,为遗产地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通过开设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能力,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在不损害文化遗产普遍价值的前提下,帮助提升当地社区管理遗产的传统方式,创造条件支持当地设展,特别是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等,带动收入和收益反馈刺激当地社区更加积极参与遗产保护工作。
社区文化地图的制作是提升居民对本土文化遗产认同的有效手段。通过实地勘探和社区开放日等活动,居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身边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在社区公共空间建立文化遗产传承点,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学习和体验机会。同时,鼓励社区成立自治组织,如民间文艺组织、私人艺术收藏馆等,参与文化遗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提高社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例如“非遗在社区”项目,通过让传承人与社区居民互动,提升了文化遗产的活力和可见度,帮助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让其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平衡其原真性的维护与当代需求的满足。不应将其孤立地封存,也不应盲目进行大规模改造。应基于对其原始价值的尊重,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叠加商业与观赏功能,使之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的做法旨在鼓励公众参与,减轻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进而促进文明的持续演进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