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社区韧性 共筑美好生活
今年夏天留给上海不少关于气候的思考。
“贝碧嘉”“普拉桑”两场台风过境,对上海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出巨大考验,而台风之前,上海则经历了历史性的持续极端高温。去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经发出警告:“全球变暖时代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到来。”
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到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从技术变革到日益复杂的世界局势,每个城市都在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挑战。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面对风险的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让城市更具韧性,已成当下迫切的课题。
一座城市的韧性需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来打造,需要街区中人与人的互动来编织,更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来成就。社区作为城市生产生活和系统运行的基础单元,其应对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的安全韧性水平。从城市细化到社区的尺度,将提高相关研究、调查、实践的“分辨率”,让街区环境的改造更加精细化。
9月22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第28期SEA-Hi!论坛,在长宁区翡悦里举办。在刚刚经过城市更新的社区场域中,本次论坛聚焦“韧性社区”,邀请规划建筑、气候研究、生态保护、社交媒体、社区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从业者,多维度探讨“共筑韧性,美好生活”话题。
演讲嘉宾
提高气候风险评估“分辨率”
杜吴鹏
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
刚刚过去的2024年夏天再次突破纪录,成为“史上最热的夏天”。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3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基线高出了1.45℃±0.12℃)。报告还指出,与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值相比,预计在未来5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北极升温将达到全球平均升温幅度的三倍以上。城市该如何应对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
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减缓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碳来解决。二是适应气候变化,通过从城市到社区的规划建设去适应,而这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建设韧性城市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什么要讨论社区?什么样的社区才是韧性社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社区适应能力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城市适应能力的高低。韧性社区是指当遇到自然灾害或是重大社会变故时,拥有快速恢复能力的社区。以北京东四社区为例,我们做了一个气候风险评估实践。研究的范围处于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西部,面积约75.5公顷,包括五个社区。这个地块处于北京的核心区,是一个二环以内的老旧街区。
评估气候风险,首先要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对于面对气候灾害比较脆弱的人群、基础设施、相关环境,我们进行了调研。由于街区老旧,违章、加建的用房较多,所以存在建筑物密度较大、有些路面不透水的情况。一些院子里树木高低不平,传统径流发生改变,加重局部内涝。排水管口受到生活垃圾的堵塞,雨污合流,使得原始排水系统的能力下降。以上这些构成了社区适应地图的原始底图。
气候评估还要有对象。这里是历史文化街区,因此我们调查了其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的灾害对不同的人群、用地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所以人口情况、用地属性也需掌握,另外还有道路、建筑、植被、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只有对一个社区的社会经济人口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后,才能进行气候方面的分析。
为了将气候细化到小尺度,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周边一些几十年观测的气象数据;二是结合这块区域比较小的特点,进行局部微粒度的观测。我们做了四次移动观测,具体去看每一个街区温度、湿度、污染物等情况,将精细的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到街区环境的提升中。
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社区气候适应规划策略供大家参考。一是多尺度的优化,在市域层面,以灾害类型识别为主;在街区层面,以辨析气候风险的空间分异为主;在社区层面,以提升基层适应能力为主。二是多目标的协同,将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与“双碳”目标、海绵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老城更新、居民健康福祉等多目标协同并进。三是精细化的诊断,通过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形式,将适应能力建设纳入到街道、社区工作中。四是多主体共建,通过社区内部的商议、工作坊等,逐渐培养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热心和能力。
种植作为“看见”的行动
何志森
建筑师、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
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
在社区营造和城市更新的工作中,到底谁才是主体?社区韧性的建构需要唤醒、尊重和拥护在地者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唯有这样,社区才能永续发展,社区的韧性才能真正建构出来。
我今天分享的是由Mapping工作坊和三联人文风土季共同发起的“大孟社区民众花园”艺术种植项目。大孟社区是一个由四个村组成的回迁社区,在搬入新社区之后,村民因为缺乏公共意识,社区治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村民的眼中,土地只有公家与自家的区别。所谓公家的地,就是政府的地,归政府管,大家自扫门前雪。我们工作坊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行动唤醒村民逐渐消失的主体性和公共意识。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老物件,村民舍不得扔,又用不到,堆在了公共空间。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或与土地有关,或与人有关。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老物件变成花盆,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社区花园”?对我们来说,建造花园本身不是工作坊的目的,它是一个钩子,吸引不同村的村民过来交流,一起讨论公共事务和社区管理。
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场地,本来是村民眼中政府的管辖地盘,夹在不同的村之间。在学生开始在花盆里种植的时候,村民渐渐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便也慢慢参与进来,有人送植物,有人送容器,还有人帮我们扫地和修剪周边的灌木。从2014年搬进社区,这是村民十年来,第一次自发清理公家的地。
我们还从一个倒塌的围墙处拉来很多砖,在花园里搭灶台,做了一个“厨房”。花园开幕当天,村民捎来锅,拿来食材,在花园里做饭。他们说,上次大家聚在一起做饭,还是十年前他们收庄稼的时候。
种植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更多人看见那些“不被看见”的人。花园里很多种植牌写着人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比如尚叔,曾是电影放映员,搬过来之后,他再也没有放过电影。我的学生在花园旁的广场,和他一起放了两次电影,他特别开心。我们离开的时候,他开始自发放电影了,就在自家门口。所以说“被看见”特别重要,村民看到自己对社区有贡献,他们才有存在感,他们才会更持续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修复中来。
我们离开前,选了四个花园的共建人负责后续维护。曾有一位附近社区的住户跟我们说,这里的村民很自私,只要我们走了,不出三天,花园就会消失。现在工作坊结束接近50天了,村民每天都在微信群里分享他们照看花园的视频,每一天都给植物浇水以及修复坏掉的容器。他们甚至一起修好了一个坏掉六年的出水口。
村民之间本不是不来往的,因为生产方式和居住空间的改变,才让彼此生出距离感。我一直提醒自己,社区花园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创造这样一个花园,将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随之而来的对话、共识、相互的照看才能发生。
在世界遗产地,让社区参与生态保护
姚望
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区域代表
今年7月26日,我国新增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其中一处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其中就包含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
崇明东滩位于崇明岛最东端,是我国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也是世界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的重要一站。每年有近百万只次候鸟在崇明东滩停歇、繁殖、越冬。目前崇明东滩记录到的鸟类种数达300种,包括1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基于这样重要的生态价值,2005年崇明东滩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普遍使用的重要手段。做环志首先要抓鸟,怎么抓?在崇明当地,有很多师傅可以用竹子做的哨子模拟鸻鹬类水鸟的叫声,吸引它们过来,同时用网把鸟网住。吹得最好的金伟国师傅能够模仿出30多种鸻鹬类水鸟的鸣叫声,“鸟哨”技艺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吹“鸟哨”的人年轻时曾靠捕鸟为生,保护区建立后,他们被招募为保护区的鸟类监测工作者。“捕鸟人”变成了“护鸟人”,这也促成了周边居民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转变。
2018年,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和崇明东滩保护区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环保项目。崇明东滩保护区核心区存在海漂垃圾污染问题,影响候鸟的栖息和生活。于是我们组织当地富余劳动力,组成海岸垃圾巡卫队,到堤边收集垃圾。付给他们的报酬从哪里来?我们将清洁湿地设计成可面向公众开展的环保志愿活动,让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活动践行社会责任,企业也会对我们有所捐赠,这就构成了本地巡护员的收入来源。
SEE东海中心自2021年起还承接了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营管理,组建了由21名崇明东滩在地居民构成的运营团队,承担科普基地的保洁、设施巡检维护、接待等工作。自2021年重新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到2023年底,共接待访客数超10万人。
当地社区在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建设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社区”一词被提及40次。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评定专家来到崇明东滩考察,科普基地运营团队出色完成了接待任务。
有诗云: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崇明的面积和浦东新区差不多,但现有总人口数量却只有约67万。这样一个地方如果希望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吸引在崇明长大、对崇明抱有热情的青年人回乡发展,则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们将继续支持他们的事业,以在地传统文化为媒介,推动遗产地的自然生态保护,为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添砖加瓦。
走出家门,回到生活
米娜
小红书营销中心公益IP“好事发生”项目负责人
线上沟通能够最快打破空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让大家用各自擅长的互相帮助,解决生活里的一些问题。比如,一顶简单的帐篷如何连接年轻人和大自然?又如何成为浙江安吉一个普通乡村的致富密码?答案是露营。
夏阳村曾是一个地理位置偏远、缺乏工作机会的村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儿童。2020年,村里来了一位“85后”村支书鲍鑫,他带领村民将荒弃的大草坪清理干净,开始做起露营生意。
2022年,夏阳村集体跟小红书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打造以“露营+户外运动”新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线下精品度假地,小红书首个文旅振兴公益项目“小杭坑”生态营地正式落地。小红书将线上引领新生活方式的流量注入到这里。
这一年,村里来了更多年轻人,有诗歌爱好者、潮流艺术家、户外博主、各地游客等。大家去山地骑行,在水边漫步,于山间溯溪,在优美的山村里感受五彩的自然风光。
如今小杭坑被坊间称为“中国露营第一村”,也是国内首个碳中和营地。因为这个项目,年轻人回来了,新的消费品牌、经济业态也加入进来。2023年,夏阳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200万元。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仅是数字的增长,也是乡村社区活力的体现。
今年我们希望蹚出来的成功路径能够复刻到更多乡村。小红书公益正式发布“乡村漫游”扶持计划,将在三年内覆盖300个村落。通过品牌打造、体验活动、装置艺术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引入美学农场、乡村咖啡馆或是新的数字游民社区等业态,让更多乡村成为新潮生活方式的落脚点。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城市中的很多小店逐渐凋敝,曾经熟悉的烟火气似乎也随之消散。2022年6月,我们发起“街巷小店帮扶计划”,希望社区小店被更多人看见。活动一共收到4000多个发生在小店的温暖故事。最终我们甄选出开了37年的小面馆、聋人咖啡厅等五家特色小店,通过人情味的方式进行了一场保护性帮扶改造。
回到好好生活的方向,围绕“韧性社区”的主题,在小红书一顶帐篷可以改变一个村子,一个趋势可以激活一个乡村的力量,一些善意可以让一个城市的记忆以一家小店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互动、关注、参与发生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一个身处在生活里的人的真实的行动,在不断改变我们生活的社区。希望用户的善意和小红书官方的双方奔赴能够共同构建一个流淌着善意的社区,让“好事发生”能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守护社区里的人间烟火。
互动嘉宾
王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社区规划学组组长王睿:今年恰逢“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提出十周年,近年来,上海也更加注重韧性社区的实践。比如长宁区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图的指引,将社区中的闲置空间,打造成了许多生境花园。通过优先选用本土的树种,研究本地最常出现的小动物种类、身形尺寸,为它们定制喝水的水池、喂食器等,将生境花园打造为小动物的“生活圈”。城市不是只有人,也有很多野生动物存在,只要将城市空间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机结合,小动物自然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
周惠珍
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周惠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我们的属地单位和共建单位,为我们做了社区规划后,我们知道街道的远景是什么样,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在这样的指引下,我们今年升级改造了升平街的生活服务中心,新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增设社区食堂,融入街道图书馆功能,居民们还是很认可的。我们还请居委会、恒隆的白领共同参与治理居民区流浪猫扰民问题。在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帮助下,通过TNR(抓捕、绝育、放归)等方式,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可以推广的较好路径。这些都是我们为建设韧性社区所做的努力。我们通过平时的工作,搭建平台,建立连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共筑美好生活,从而达到当风险和灾害来临时可以顺利进行平急转换,提升社区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