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厕、公交适老化改造,“一餐”“一床”为民办实事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如何从老年人需求出发,办好“惠老助老”的好事实事?8月16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举办第二场“每月一访”活动,聚焦“养老为老”专题,记者通过对环卫公厕和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敬老爱老服务公交线路打造、社区长者食堂建设、养老床位增设等“民心工程 民生实事”项目的实地走访,体验养老为老服务的改进优化成果。
同时,活动还邀请了适龄老龄体验官、关心养老事业的社会公众、各开放点位服务辐射范围的社区居民代表等近距离听取政府工作汇报、体验养老为老服务改进优化成果并提出建议完善对策。并通过“政府开放月”活动听民意、聚民智、暖民心,更好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服务型政府和透明政府。
关注“一老一小”品质如厕
今年计划完成1200座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在毗邻苏州河的光复西路白玉绿地内,有着普陀区首座实行24小时开放和厕纸进厕位的环卫公厕。步入公厕,可以看到,无障碍通道、扶手等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一应俱全。这里还贴心地设置了第三卫生间,地面采用了防滑水磨石地砖,安装了老人、孕妇、残障人士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装置,为特殊人群提供有尊严的自主如厕环境,同时配备独立的儿童马桶、儿童洗手池,照顾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
环卫公厕完成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据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公厕管理科科长宋刚介绍,该公厕新建于2022年下半年,由于周边有多个居住区以及华政校区,在绿地内、苏河步道游览健身的市民较多,平日人流量比较大,于2023年作为普陀区样板公厕完成了适老化适幼化改造。
为切实关注“一老一小”这两类群体,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等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如厕环境,自2023年起,“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被正式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超额完成。其中,2023年已完成改造227座,2024年计划完成改造1200座,2025年对具备改造条件的环卫公厕实现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全覆盖。
宋刚表示,为更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如厕需求,同步推进符合“24小时开放”条件的环卫公厕“应开尽开”。目前,已实现1300余座位于大型商圈、商业街、夜班通宵车始末站周边、居民社区中发挥居家厕所功能的、市民需求特别强烈的环卫公厕,采用整座厕所开放、部分厕间(位)开放、夜间临时增设移动厕所等多种模式,按需实现24小时或延长开放。
优化老人出行环境
打造“敬老爱老”线路、无障碍衔接
公交站停靠线路多,早晚高峰人流量大,人非混行隐患多……记者来到了位于轨道交通1号线彭浦新村地铁站1号和2号出入口之间的共和新路闻喜路东侧公交站,这里停靠的公交线路多达11条,曾经由于候车亭位置不便,乘客乘车需穿越非机动车停靠区,且候车岛宽度过窄,存在的安全隐患令人心忧。
共和新路闻喜路东侧公交站对适老化与无障碍设施进行同步升级改造。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交通委会同区交通主管部门,通过调整公交专用车道外侧辅道宽度,将候车岛从1米拓宽至1.5米,并对非机动车道进行沥青彩铺,设置警示柱,提升了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市交通委客运处副处长王义祥告诉记者,站台还对适老化与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同步升级改造,“我们增设了人行道与岛式站台的衔接坡道,设置无障碍与婴儿车标识,并将候车岛上的盲道纳入无障碍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升了无障碍需求人士的出行体验。”
家住场中小区的童海凤奶奶已有89岁高龄,腿脚不便的她平时都是坐轮椅出行,由于童奶奶每周都需要乘坐95路公交车往来第十人民医院看病配药,出行问题曾是她的一桩心事。“我以前乘公交车,需要有人先扶我走下轮椅,再把轮椅搬上公交车,上下车十分不便。现在改造后,我不用下轮椅就能方便地上下车了。”童奶奶很感谢这项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带来的帮助,让她无需再为去医院而发愁。
老人乘坐“敬老爱老”线路可实现与站台的无缝衔接
经调查,有类似情况的公交站台还有不少。市交通管理部门在开展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公交站台适老化指导意见(试行)》,并将该项目列入2024年民生实事,计划全年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44个站台的适老化改造,另有28个站点正在实施中,开工率达72%。
据介绍,在地面公交适老化方面,2023年全市更新投运5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目前全市具备无障碍功能设施的公交车有8505辆,占比49.24%,整线配置无障碍功能设施的线路有490条。今年还计划更新投运4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同时,本市公交还将推出95路、49路等60条“敬老爱老”线路,目前已完成40条。
整合社区资源让老人共用共享
打造便利“十五分钟养老生活圈”
养老一直是民生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呢?走进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记者看到,院内除了拥有408张核定床位之外,还配置了不少智能化设备,以及独立助浴空间、会客厅、活动中心、阅览室、手工室、餐厅、康复室等,另有空中花园与户外适老化健身场所可供老人使用。此外,院内还设有医疗机构,并与普陀中心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实现老人足不出院就能享受线上问诊、咨询、复诊、配药服务。
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里的社区长者食堂
上海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院长胡琬露介绍,基于场地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在福利院一楼,还为普陀区真如镇街道打造了一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该中心涵盖了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长者食堂、活动中心、运动健身、内设医疗等多个功能区,主要为真如镇区域内高龄独居以及其他需要临时短期托养的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护服务。并综合为老服务资源,辐射整个真如街道及周边社区,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十五分钟养老生活圈”。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养老床位17.28万张,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为推进助餐网络均衡可及,截至2023年底,全市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有1926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346个。2024年以市政府实事项目为抓手,继续新建社区长者食堂30家,确保到2025年末全市全市社区长者食堂达到400家、老年助餐点达到2000个,为老助餐服务供给能力应达到25万客/天。
养老机构提供“短托养老”服务
据悉,今年是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全市“政府开放月”活动。今年开放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办事”,重点聚焦“民心工程 民生实事”,围绕“养老为老”“幼有所育”“家门口服务”等内容,通过搭建更具亲和性的政民互动平台,更好回应社会关切、满足人民需求,促进“民心工程 民生实事”等目标任务的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