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启动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20家单位入选
今天(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现场发布了本市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名单,包括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临港集团产业园区、璞叶小镇低碳数字化生态养殖示范园、嘉定氢能港、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耀江花园等20家单位。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一方面,本市目前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法规政策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全方位推动能源、产业、生活消费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并研究制订本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部署7大类别15个绿色低碳重大应用场景。
其次,以低能耗低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本市光伏装机已达348万千瓦,风电装机107万千瓦;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40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41万辆,建成各类充电桩近84万根。
与此同时,申城还以全社会之力践行低碳新风尚。如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成立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组织申报并评选出本市首批20个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以及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和塑料类可回收物单独回收试点并形成典型案例等。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寄递事业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就在活动现场分享道,参与市发改委组织的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以来,企业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次数已达56281人次。其中,在派出所身份证直配项目中,上海邮政通过可循环快递箱的绿色循环技术,应用于同城制证中心与各派出所互寄,2至3天完成一次循环,2022年至今已累计使用31875人次。
长宁区相关负责人则表示,通过制定发布《长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截至今年上半年,长宁区成为本市唯一自主实现“十四五”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进度的区,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4.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居中心城区首位。
当日,本市其他相关部门和街镇也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如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徐汇区人民政府,指导举办“2024年全国生态日暨第二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嘉定区组织机关干部参观草编文创馆,开展草编代塑等体验活动;静安区则组织重点用能单位进行交流座谈,分享节能降碳好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碳排放,并将于活动结束后通过购买绿证配额、自愿减排量(CCER)等方式,实现活动碳中和,更好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