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3”变成“N”,上海持续深化“三所联动”机制,扩大解纷“朋友圈”
“三所联动”是上海率先探索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自去年起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3.8万余起,群众回访满意率超过95%。从最初警方单打独斗,到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的“三所联动”,再到眼下检察院、法院、教育、民政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三所联动”的朋友圈越拓越大,不断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新路。请听报道:
几个月前,市民陈小姐在徐汇区一家婚介机构付了5万元“入会费”找对象,没想到对方收钱后,提供的服务和当初承诺的完全不一样,陈小姐要求退费,却遭到拒绝,她连续多天到现场维权。徐汇公安分局徐家汇派出所得知情况后,马上介入开展“三所联动”调解。一周后的5月9号,调解结束,机构退还了绝大部分费用。
“运气很差碰到这个婚介,运气很好碰到蒋老师,我真的本来打算自己要去很多次的……”陈小姐说。
这次调解的成功,并不是结束,恰恰是成为了推动婚介消费纠纷实现源头治理的一个起点。所长杜明告诉记者:“查了一下发现类似的事件不止一件。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是最敏感的发现体系,主防闭环结束了,但根子性的东西我们要上报。”
信息审核不严、“红娘”资质不规范、退款难……这些涉及婚介机构的矛盾纠纷普遍存在,这一情况被汇报给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后,警方又主动联系了民政、妇联、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讨论调研。多方努力下,5月28号,上海发布了首个婚姻介绍服务机构合规指引,其中设置3到7天的冷静期退费制度,为提升婚介行业规范性和诚信度提供了明确的参照依据。
杜明说:“之后又遇到了好几起婚介纠纷,我们按照这个条文规定,调解起来就更容易了。从一个点我们扩散到一条线,这个才是‘三所联动’的初衷所在。”
解决婚介纠纷正是多部门联动发力的一个典型,像这样在调解过程中发现的社会前端治理问题,特别是带有普遍性、行业性风险苗头的,警方都会及时通报相关责任部门,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基层基础工作指导支队支队长金捷说,“三所联动”中的“3”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再加上“N”个相关部门。
金捷说:“金融、劳资、教育、医疗、消费等领域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探索构建‘3+N’的调解体系,积极协调了法院、检察院和教育、民政、住建、卫建、市场、房管等相关部门以及全市220余个行业性、专业性的调解组织,推动将各方力量整合到一个机制平台上。”
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精准压实解纷主体责任,每个行业的“安全”汇聚到一起,确保整个上海的“安全”。今年以来,全市共有4700多起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得到化解。金捷又举了一个例子:“南京西路街道针对辖区商业消费纠纷占比超50%的特点,将商务、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纳入了‘三所联动’框架,前置协同调处,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了23%。”
当举手加入“三所联动”的职能部门和各方力量越来越多,就为社会治理“治未病”凝聚起了更强大的合力。“三所联动”机制全面推广以来,上海因矛盾纠纷引发的严重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和谐”成色换来了城市的“平安”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