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调研中小学教室照明:4年前颁布的标准,何时能百分百达标?
近视的发病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光源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上海2020年5月开始实施新版《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照明设计规范》,如今,4年过去了,全市还有约5万间教室没有完成照明达标改造。在市政协昨天开展的“提升上海中小学教室照明卫生标准”重点提案督办暨知情调研中,委员们呼吁紧盯标准的执行落地,要让每一间教室都达标。
调研活动安排在静安区协和双语培明学校。这所学校装修不到两年,同为市政协委员的校长卢慧文向大家介绍了教室里使用的“六模块智能护眼灯”系统。
卢慧文:“这个里面分为了6种不同的模式,包括你使用屏幕的时候,你要自习的时候,课间的时候,放学的时候,就其实都有不同的模式,像今天这样阳光很明媚,它那个灯就没有那么亮,但前一个礼拜黄梅天,阴云密布,它这个灯光就会更亮。”
这套先进的照明系统,对于防控近视的效果是否显著?在全市学校的运用是否普遍?市妇联今年向市政协递交的提案,就提到了这些问题。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华说,他们在调研中还了解到,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安装了全光谱智能照明系统, 仅仅半年, 学校近视新发病率就从3.0%下降到2.6%。
张燕华:“前沿的一些新兴的照明科技可能还没有纳入标准的依据;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总结,及时地进行宣传和推广。”
来自市教委的资料显示,目前上海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室照明采用的是2020年颁布的设计规范,各项指标都高于国家标准;截至去年9月,全市已累计完成近4万间教学用房的改造,占到全市需改造教室数量的4成多,在静安区,目前的改造完成率已经超过80%,但区与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徐涛举例说。
徐涛:“像崇明中学,他们就利用暑期由学校的老师自行去采购了灯具,自行进行安装,当时我们听了我们也挺感动的,但是你安装也有安装的标准,后面我们实测下来可能在照度、均匀度、相关眩光等安装不规范,也会造成检测不一定达标。包括宝山区,不是由教育部门的投入,整体由第三方来承接,把绿电改造的工程和它的室内灯光照明的改造结合起来。”
这两个例子在现场引发了热烈讨论。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王彦、民建市委秘书长徐红等委员都认为,比起标准的升级、新科技手段的引入,让4年前制定的标准尽快在所有学校落地,更为迫切。
王彦:“你全部装一下多少钱,还有运维费多少钱?我还是提倡不要过度强调智能化,还是强调实际到位。”
徐红:“对于财政比较薄弱的,在财政的投入或者扶持上是不是有一个差别化的管理和投入?另外我们还要引导社会的投入,就是在资金的投入上是可以多元,但在对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享受均衡公平。”
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鸣进一步提出,要聚焦教室照明的达标率,细究一下没有达标的学校、没有达标的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推进。
黄鸣:“从区里本身这个层面可以做什么?从我们教育部门市教委这个层面能够给他支持什么?能不能够给我们一个计划,在多少长的时间里面,我们能够保证99%以上的它的达标率?把眼前的达标工作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