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将建设三百余个精品小区,三百个惠民回收服务点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时尚“热度不减”
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一年多来,上海市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让生活垃圾分类这一低碳生活新时尚持续保持热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小区和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6.5%。
让垃圾分类融入高品质生活
从去年开始,不少市民发现小区里的投放点、垃圾房再度升级,不仅装了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还在墙面、屋顶铺设了立体绿化或太阳能光伏板,让垃圾分类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自《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行动, 涌现了一批硬件精良、环境宜人、特色鲜明的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二期小区探索人居环境与绿色低碳的深度融合,在实现精品小区“五精” 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亲子洗手台、垂直绿化等环境友好设计, 让垃圾分类可亲近、可观赏、有温度。
据介绍,今年,上海还将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建设300 余个精品小区、推进3000 余个分类投放点专项更新, 让优化升级成果惠及更多市民。
对于拆快递留下的纸箱子、喝完的饮料瓶、不会再看的旧书报,长期堆在家里、楼道里是个“烦心事”。
“沪尚回收”小程序给这些物品回收提供了便捷渠道。2023年12月,“沪尚回收”小程序率先在长宁区部分街镇试点,目前已拓展到全市16个区,推广使用情况良好。上海市在去年还建设了32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在这些点位提供可回收物惠民服务。曲阳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在沿街处设置了智能回收设备,24小时提供服务,集合了惠民回收、绿色低碳科普、可回收物分拣打包等功能。石门二路街道还在周末专门组织回收单位走进社区,为居民“减负”。
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上海明确了惠民回收服务点的建设标准,预计全年将建成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
精细分类与资源化利用齐头并进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化,上海还把垃圾分类与国际接轨,把可回收物分得更精细。在静安区桂花园小区,“四分类”变成了“八分类”,在保持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类不变的基础上,将可回收物细分为玻(璃)、金(属)、塑(料)、纸(张)、衣(物)等5类。
静安区机关集中办公点可回收物投放容器以“瓶聚+纸汇”为主题,按照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废纸张进行精细分类,并采用亚克力透明面板材质,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精细化分类的效果。
在公园绿地、公共广场、商场等处,不乏各类设计独特的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容器设置。上海动物园广场上,身着“斑马服”的垃圾箱与动物园主题很是搭配,仔细看,可回收物桶的投口更有玄机,原本一个大口分为了三个小口——扁平的投废旧纸张,圆形的扔易拉罐等废金属,方形的投油桶、矿泉水瓶等废塑料。不同投口内部,对应着不同的收集容器,将可回收物分门别类收集。
将可回收物细分为金属、饮料瓶、废纸张等进行回收;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2024年6月5日,《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将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精细分类背后有资源利用在做支撑。据介绍,今年上海还在生活垃圾深度资源化方面下足功夫,在静安、徐汇等区开展一次性餐盒、利乐包等专项品类资源的回收利用试点,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开展飞灰水洗线项目建设试点,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