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治理】双“老”社区楼组建设中的逆向思维
宝山路街道宝山路499弄居民区建设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房龄老、基础设施差、公共空间少是社区的显著短板。同时,社区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50%,老龄化程度较高,因此,宝山路499弄居民区被称为“老龄化+老旧”的双“老”社区。从基础设施看,社区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和堵点。自行车无序停放、电瓶车飞线充电、楼道堆物严重、缺乏公共空间……每一个问题都关系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社区内虽然老年人较多,但他们的空余时间丰富、熟人氛围较浓、对社区归属感强,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如何合理运用优势应对楼组建设困境?宝山路499弄居民区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宝山路499弄居民区志愿者团队
构筑三级社区自治体系
社区公共空间不足是老旧小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宝山路499弄居民区的许多楼组不具备商品房小区所拥有的宽敞公共空间,很难让楼组居民们通过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借助公共空间开展协商议事等方式促进楼组自治。社区两委打破固有思维,首先动员居民开展社区自治工作。借助社区浓厚的人情关系,社区两委激发社区内的党员、居民骨干的活力,凝聚社区治理各方力量。在党建引领下,以4个党支部为核心,陆续形成9支特色志愿服务团队;通过议事协商会议,梳理形成9份便民服务清单,构建“4+9+9”三级社区自治体系。
社区自治体系的形成,大大调动了党员、居民骨干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意愿。通过志愿服务团队持续不断的社区巡逻、社区宣传,楼道堆物、飞线充电等社区不文明现象有了显著的改善。
激发楼组美化内生动力
社区自治走向楼组自治
随着“4+9+9”三级社区自治体系的完善,社区环境在志愿服务团队的行动中不断向好,广大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大家也开始自觉遵守社区规范,纠正不文明行为,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走出家门,参与社区自治工作。与此同时,社区中居民骨干看到了自己的行动成果后,参与自治的热情更加高涨了,他们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也开始聚焦自己的楼道。
结合楼组实际情况,居民骨干计划将制定楼组公约作为楼组自治的启动键。居民骨干组织居民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大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通过多次协商讨论,最终形成楼组公约守则。通过这次公约的制定,楼组自治的理念逐渐在居民们心中生根发芽。
楼组自治破解社区顽疾
公约的制定只是楼组自治的第一步。楼组骨干趁热打铁,准备进一步激发楼组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发动楼组内生力量破解老旧小区在硬件设施方面的短板。
居民基于“4+9+9”三级社区自治体系和楼组公约,提出了自行车乱停放、电动车飞线充电等“老大难”问题的长效解决方案,居民经过民主协商,决定清理楼组前堆放僵尸车的空地,建设有电动车充电桩的车棚。
为了让项目惠民生、得民心,楼组居民邀请第三方设计公司参与车棚改造项目,保障质量和实用性。通过多轮议事会、征询会,最终确定车棚设计方案。在居民监督之下,车棚施工按计划推进实施。
车棚建成后,楼组居民通过协商讨论制定停车充电管理规则,志愿者挨家挨户宣传相关要求。在制度约束下,大家自觉把车辆摆放整齐,有序充电。
车棚建设项目通过楼组自治,同时解决了堆物占用公共空间、飞线充电安全隐患、自行车乱停放三个难题,真正体现了楼组自治的成效。
社区动员让小区环境更安全
治理成效
宝山路499弄居民区持续挖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老式小区居民间感情深厚,对社区认同度高,社区事务参与积极性强等特点。从社区自治入手,不断做深做细,强化楼组自治,探寻自治新路。通过逆向思维激发居民自治意愿,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升社区整体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目前,社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居民骨干自治队伍,有着成熟的居民公约和协商制度,各楼组间通过“4+9+9”三级社区自治体系强化居民骨干的自治能力和自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