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时进公园少绕路五到十分钟,“千园之城”用时间换空间、用融合增空间
用时间换空间、用融合增空间,上海建设“千园之城”还有一种智慧:让单位附属绿地等存量资源转变观念。
阳光明媚,在世纪公园晨练完毕的傅兆宝愉悦地穿过仅限行人出入的通道,准备回家:“公园打开围墙24小时开放后,专门给长柳路上的居民开了个口子,大家再也不用绕路5到10分钟从2号门或3号门入园了。”
截至2022年底,上海在册城市公园438座,其中404座延长开放,368座全年延长开放,255座全天开放,新入册的城市公园一律延长开放。2023年底,上海逾六成城市公园已24小时开放。
今年,上海将再推动黄浦、浦东等9个区的30座公园成为“24小时公园”。目前,浦东新区的长青公园、泾南公园、泾东公园、张衡公园、梅园,普陀区的沪太公园、枣阳公园等7座公园已24小时开放。
傅兆宝们能够随时更加便捷地进出公园,正是上海坚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带给老百姓最实在的获得感,也体现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克服土地资源束缚,奔向“千园之城”目标的智慧:用时间换空间、用融合增空间。
世纪公园仅限行人出入的通道,通过斑马线连接到对面的长柳路。 陈玺撼摄
时间换空间、融合增空间
“经过两个阶段的提升改造,世纪公园5公里边界线里能打开的3公里都打开了,通过拆墙建绿、透绿,使公园和周边街区融合在一起。”世纪公园总经理吴刚介绍,世纪公园分两个阶段实施24小时“无界”开放,第一阶段是从2023年12月1日起24小时开放芳花园,第二阶段是从4月18日起24小时开放公园主园区(包括3.8公里主园路及沿线各大开阔广场、草坪、芳花园)。
据统计,今年4月18日至5月5日,世纪公园每天22时至次日5时夜间时段游客量为932人次,游客入园需求以借路通行、散步休闲为主。
吴刚坦言,公园延长开放或24小时开放是一种趋势,但要尊重实际,周边居民的确有需求,公园也有条件和能力做好夜公园的管理和服务,才有完全开放的意义。世纪公园决定实施24小时“无界”开放前,对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评估,尤其是广泛听取了社会意见,将周边居民的诉求转化为公园打开后的设施或服务。
近期,世纪公园将在十多个大门、无人值守出入口的基础上,再根据周边居民需求开设若干个便民出入口,其中一个将位于世纪公园西南面靠近玉兰路一带。
“这个出入口可以让玉兰路上的居民少绕十几分钟的路入园。”吴刚表示,公园应当是城市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破碎化街区的黏合剂,公园和周边公共空间的融合,让人们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性。
考虑到24小时“无界”开放后,周边部分居民担心的安全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世纪公园增设了智慧运营管理平台,新增一套双机位无人机巡逻系统与25个高清智能监控及人脸识别设备,更新了50余个巡逻打卡点,还增招了6名夜间安保人员。
智能监控设备可以识别电动车入园等不文明现象,并在水岸等高风险区域设下电子围栏,及时发现问题并报警。无人机则大幅增加夜间巡逻效率,45分钟左右就能在上空对公园进行一次地毯式搜查,机身加装的红外设备可以“穿透”园内密林,感应到藏匿其中生物的热量。
可自动起降、充电的无人机,成为园方巡逻的补充力量。 孟雨涵摄
权属单位也要有获得感
用时间换空间、用融合增空间,上海建设“千园之城”还有一种智慧:让单位附属绿地等存量资源转变观念。
如今,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已成为空间资源紧张的中心城区为市民打造更多身边绿色空间的重要方式。上海计划到2025年实现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附属空间的开放共享,开放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具备条件的,进一步改造为公园,供市民进入,观赏、休憩。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心城区拆迁造绿的成本约为22万元/平方米,100万平方米绿地仅拆迁成本就要2000多亿元。
2021年起,上海逐步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得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2023年底,已有86个单位附属绿地“打开”,开放绿地60多万平方米。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展览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等都是广受好评的典型案例。
建于1928年的陕西北路457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办公所在地,内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洋房和3000平方米的花园绿地。然而,如此美好的风景近百年来因一堵围墙与市民无缘。
上海辞书出版社搬迁后,陕西北路457号被租赁给上海静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在这里引入高端国际品牌,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围墙随之打开,市民游客终于能够近距离欣赏围墙后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花园。
陕西北路457号。 图片来源:静安区绿化市容局
尽管“共享”这种增加公园绿地的方式能大幅降低公共成本,尤其是在中心城区,但对权属单位来说,开放其附属绿地并非强制要求,也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今年,上海还将推进40个机关、事业单位的附属绿地向社会开放,有条件的升级为配套设施更健全的公园。对于这些有胸怀、有担当的单位,不该让他们单方面“发扬风格”,附属绿地打开的过程中,以及开放后,都要让权属单位有获得感。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开放附属绿地前,就曾担心开放后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但徐汇区绿化等部门的体贴和专业精神打消了这种顾虑:在设计方案上精益求精、数易其稿,给权属单位足够丰富的挑选空间,尤其是保留了200平方米“私人空间”,用铁艺栅栏和花草植被与面向公众开放的1800平方米空间隔开。
沟通过程中,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希望借此机会增加车位、绿化覆盖率,绿化部门均优化设计尽量满足,施工围挡拆除后,车位翻了个倍,破损的硬质地面改种花草,绿化覆盖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此外,整个项目的规划建设投入及开放区域的日常养护管理,均由徐汇区承担,也加快了这片单位附属绿地的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