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机】历史瞬间:行走在延安西路,“阅读”这座建筑的百年变迁
从建筑中了解历史,在历史里感知人文,让我们共同为那些旧时光驻足,寻访静安寺街道的“前世今生”。
延安西路394弄内有一栋双体形大别墅,坐北朝南,黄色水泥拉毛立面,经过修缮后焕发出带着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风采,这里就是作为静安区文物保护点之一的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
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位于延安西路394弄内,为独立式的双户联立式建筑。现由上海戏剧学院代为管理。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于2017年6月被公布为静安区文物保护点。
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侧面
住宅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假三层,整个平面略近于长方形,南侧中间部分略略内凹,前部有空地。北侧则为日常的出入口,带有门廊。房屋外部结构依轴线做左右对称式布局,北侧中间部分区域空出,与主楼合围成天井。南立面二楼的中间为开敞式的露台,屋前地面稍稍下陷,成为一个小花园。双坡折线形屋顶覆盖有红色机平瓦,屋顶开有烟囱。建筑的外墙以灰色鹅卵石贴面,底层以水泥作了粉刷。室内装饰简单而实用,楼梯位于北侧离入口不远处。这栋房屋风格独特、造型优雅,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
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正面
拓展阅读
工部局,即市政委员会,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因与中国之“工部”类似而名为“工部局”。
工部局是租界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这一名称由英国在上海开辟租界时首创,初期本是办理工程建筑的机构,仿照清政府六部中的工部名称而取名“工部局”,以后随着职权的不断扩大,演变为全面管理租界行政事务的机构。其他各国租界均援例设工部局,只有法租界称公议局,日租界称居留民团行政委员会事务所。各租界工部局下设若干职能机构,因业务之繁简而大同小异。
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外景
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组成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工部局执行部门由万国商团、警务、火政、卫生、工务、书信、教育、总办、华文、财务等机构,以及图书馆、乐队等团体组成,还设有法院、监狱等机构,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其后开辟的租界都仿照上海租界的制度。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一种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1931年,该工部局还设有13个专门委员会:警备、工务、财政税务及上诉、卫生、铃叙、公用、音乐、交通、学务、华人小学、图书馆、公园及宣传,作为董事会的咨议机构。至1943年租界取消,工部局亦同时结束。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百年的岁月沧桑,镶嵌在城市的肌理中,工部局大弄堂2、4号住宅的一砖一瓦间,镌刻着无数的时代记忆,它见证着我们从漫长的岁月里走来,不断开创出崭新的历史篇章。
(供稿单位: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